這次代表公司去參加歐洲的幾個會議,收獲頗豐。非數萬字能表其情,就先一件件娓娓道來。
首先是 Global INET 2012,由 Internet Society(網路學會)所舉辦。這單位可能台灣的朋友比較不熟,但其實台灣也有個分會,運作也超過了十六年。但由台灣目前分會的網站訊息來看,差不多是低調冰凍的狀態。這可以另闢一篇專文來談,不過我們先回到這次 Global INET 2012 日內瓦會議的議程。
議程有許多和網路的公共性以及全球政策發展息息相關,很值得討論,例如第二天的「網路跨國治理 (session transcript)」、「虛實法令的界線 (session transcript)」、「青年與社交媒體和商業發展 (session transcript)」等。聽起來或許不怎麼刺激,尤其是相對於台灣目前主流價值所追逐網路創業、新創育成,還是一古腦的 app 開發等。但有些規模比較大的議題,想因應的挑戰和規模,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著實相當建議有志的組織應該多所了解。
在我看來,很多議題其實已經拉到相當高的策略層面來談,但參與本次會議的來賓背景不一,所以四天下來,各種討論能夠扣緊多少會議的主題 “Imaging the Future Internet”,是值得存疑的。可是根據官方所釋出的資料,目前 Internet 的使用者已經超過了二十億的大關。從絕對數值來看,使用者的面貌和數量仍然有不可思議的發展空間。很多的挑戰是我們共同所必須面對的,所以趁著成立二十年的機會,在 CERN 的所在地瑞士日內瓦來討論,應該是好的時間點。
這些宏觀架構下的議題,事實上對於想要走出台灣,往不同區域發展的政策制定者以及積極的網路業者而言,都是在策略面很實際課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是人,人和市場會受到文化、政經情勢以及法規所限制。網際網路(WWW)和網路(Internet)的價值,在於是一個全球能夠嘗試協同,而且目前仍是相對自由的空間,因此 Internet Society 二十週年的年會,在某種意義上就至關重要了。至少我們看到了 TCP/IP 之父 Vint Cerf、ARPANET 開發者 Leonard Kleinrock 以及 WWW 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 都在現場。我有幸跟幾位前輩聊到了天,我想之後也找個機會和各位分享。
不過由於我猜想的兩個緣故,所以歷年來台灣參加 Internet Society 相關會議的代表,無論是來自 ISOC Taiwan (Taipei) 或是其他財團法人的先進聞人,並沒有透過相對公眾的溝通管道,將訊息透露出來,或以更為親民的方式,促成網際網路和本地公民社會與國際網路社會的發展。我在去年底因為工作的緣故,重新回到泛網路產業,深覺以台灣所厚植的實力,不該如此。既然動了念,那倒不如我們先以私人公司型態,做個領頭羊,至少把相關議題、討論情境和國際合作的私人關係,重新建立。希望能回饋給許多本地對於先端技術以及網路公共性議題有興趣的組織和朋友們,進行第一手的橋接。能做多少,算是多少。
主辦單位是 Internet Society,這單位雖非營利組織,但在全球網路相關議題的發言份量可能相當的夠,尤其是在跨國組織和政治圈外圍之間。台灣歷有先進聞人透過此國合平台涉入國際網路事務,但我目前有興趣的比較不是這一段,而是想到本地資通訊的能量,可以如何透過此平台,和區域性的網路社會組織接軌。舉個例子,我和幾位賢達曾發起的「胖卡」,以及其他很明顯高於 ISOC HK 動能的計畫,都是想像的候選之一。
Internet Society 畢竟是人的組織,有人的組織就有不同的遊戲規則和力量拉扯。我在會議上和幾位退下來的 ICANN 理事交換了一些意見,雖然我對這些事務了解有限,但仍可嗅出不少奧祕的緊張態勢。
但還好,網際網路仍然是相對自由的空間,台灣的各方勢力,無論是公民社會團體(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網路網路服務業者,還是進來萎縮自棄國際發展空間的台灣當局,若能善用這樣的平台,我想總是好的。能不能善用,存乎一心,存乎是否有開放的態度,以及聰明的策略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