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 rails,不過不是 “Ruby on Rails” 的 rails,而是共軌的「軌道 (rails)」。算是這陣子密集參加會議的初始心得。
比如說你有個團隊,這團隊主要的開發項目是新興的網路服務,例如就以時下火熱的 app 來看好了。服務的對象首先是台灣的使用者,然後是東南亞以華人為政經主體或主宰的市場,然後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諸國,最後到了孟加拉,然後就是跨不太過去的印度。
服務的新增使用者分布會照著這樣的脈絡推進,我猜是有些原因的。台灣與東南亞諸國本來就有不少的「軌道」,這發展也不是這幾十年才發生而已,甚至是早有數百年的歷史背景。這些背景都很「沉的住底」,不是三兩下「雲端」大風就可以掃除的。網路服務能不能運用各種軌道,將眼球關注來回架接到這些資源底蘊,就是台灣網路企業的功力了。
軌道有很多種,有技術的、有金流的,有語言部分的、也有飲食習慣的。在網路服務的部份,還有許多軌道,例如個資處理、投資金管、媒體採購、技術社群、招聘法規、通路結構、當地物流等。開發語言和協作工具等,很容易就上了軌道,所以 OSDC, COSCUP 和 HITCON 很容易辦到一定的規模,要說是東南亞最為蓬勃的同類型社群會議,也不為其過。但其他的軌道項目,就比較麻煩些。
但這十數年來的台灣網路服務開發,確是很明顯的先接軌到美國、然後到中國,最近的三、五年才往東南亞嘗試。所以先有雅虎台灣的北亞到東南亞,組織重整不知多少次。然後是台灣創意工廠的許安德,以及上個月 Gamlet 的 Cubie 服務。這是一股新興的關注轉移,而辦隨著民企網路的發展,我們也得以一窺新的服務面貌,重新審視過去的軌道策略。
不過這些軌道早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的業者競逐架構,背後更有不少官方、半官方以及國際合作的機構,處理各種軌道的「規格」。而台灣除了在民間網路企業的前仆後繼之外,政府的資通訊政策,又扮演了什麼樣「搭軌」的角色?
近期報載之我國資通訊政策發展,的確是令人出奇的摸不著頭緒。當然我們也知道,亞太地區在國際政經合作架構下,那些相對封閉的國家(或地區),總是有拉著潮詞吹噓,但暗自搞事的風俗民情。「亞太中心」之所以可成,是因為軌道弄的好,而不是你這個中心弄的有多大,拿到幾個評比的第一,然後再自我安慰般的落款為政績宣傳。先發展個中心,再想怎麼包裝,然後再談接軌,一開始就落成了沒有軌道銜接的孤島。難不成哪一天突然要發現要再弄個台琉、台呂、台關三條海纜通信網路,才又重新發現 links > node 的關鍵? 好歹也是個不小的台灣,怎麼會把政策發展倒裝到如此之廝?
這是心態 (mindset) 的問題。我不覺得這是單純的擴大投資面向與產業扶植可以解決的,而是一開始對於政策發展策略以及產業定位,就出了大問題。
現在私鐵私軌多的是,但國鐵的公軌,就讓我們多多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