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受邀參加這會議,完全是個諾大的意外。這會議的重要性,可從為數將近六十家的大會贊助商而得知。除了來自地理空間資訊產業全球最大的商業組織之外,不少國家主司地圖測繪和地理空間資訊管理的中央單位,也派了最高管理階層出席。若以產業別來看,此次阿姆斯特丹的會議,堪稱是峰會等級也不為過。另外,從社群發展,成為世界規格制定要角的 OSGeo 和 OGC 兩個組織,也在協辦之列。一連五天,交流熱絡不已。
我這次主要去的任務是以受邀專家身分,完成聯合國地理空間管理委員會的一份願景宣言的起草。這故事可以回溯到去年在韓國首爾所舉辦的第一屆「聯合國地理空間資訊管理論壇」。我們透過2011年第66號通函,可以略窺一二。委員會成立的目的:
GGIM的目標和雄心與建立的目標完全一致,致力於標準化、地理空間數據的易訪問和互操作性、能力建設(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國家)、建立健壯的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包含航海領域)。多年來IHO和它的成員國組織建立了製圖和數據交換標準,數據獲取政策,認識到海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以及它的能力建設項目,這些工作可以認為是UN-GGIM全球目標的推進。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委員會 E/2011/L.15 號決議草案:
內容包括考慮能否創設一個聯合國全球論壇以供各國和其他有關各方交換信息,特別是分享以下方面的最佳做法:法 律和政策文書、機構管理模式、技術解決辦法和標準、系統和數據互操作性,以及確保容易、及時地獲得地理信息和服務的分享機制。
聯合國本來就是全世界最為精密的官僚組織之一,所以任何正式決議的產出,都要花上不少時間討論。這次 UN GGIM 也藉著 Geospatial World Forum 召開期間,進行「願景工作小組」論壇,主要是進一步討論願景宣言。
細節不少,討論的難度也很高。不過我不怎麼擔心說不出什麼話來,而是沒參加過類似的會議,所以在進退依據,若是沒進去開過一兩次,還真的抓不到反應的節奏。根據之前幾個月的信件諮詢和彙整,我們討論的議題聚焦在:
- 資料產製、維護以及管理的未來趨勢
- 地理空間資訊的未來應用趨勢
- 地理空間資訊科技的未來趨勢(包含 delivery mechanism)
- 相關法律與政策的發展
- 新一代技能以及訓練機制的發展
- 國家級地理空間資訊中心角色的轉移
- 私人機構以及群眾外包的角色
現場分為五個小組,我們小組討論的是未來五到十年之(一)國家地理資訊中心未來的角色,以及(二)法律和政策發展的策略。有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南非、馬來西亞和英國等國家級地理資訊中心的主要負責人,以及 GeoEye 的副總和我。先不管內容談什麼,不過我覺得聽個十分鐘,大概就可以抓到現場有哪些人,能把思維提升到聯合國的高度和深度。
除去工作人員,現場共有29個人,大概就我是意外的出現。會後跟不少專家寒暄請教,不過我心理想的是,在台灣的地理空間資訊生態圈內,我完全不是檯面上的人物,但卻因為在歐洲友人的推薦之下,有幸參與工作小組。回國後,還真的不知道這些經驗,要如何回饋。
反正突破潛規則也不是第一次了,就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