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開始弄 weblog 的「陣仗」,一個人有著透過書寫來向世界發生的想望:
- 筆電 (x1)
- 本地網路連線
- 網站托管(伺服器、weblog 程式、文字)
- 相片網站
- 域名註冊
- 議題企劃
- PayPal
- 瀏覽器
後來當然也間接因為工作和興趣的關係,讓台灣的網路「出版」環境和產業翻了一輪。但十年已經過去,總要有些的玩意,所以現在開始做些輕快的網路節目。我下面釋出了一份不完整的設備清單,原因是我覺得不少傳統媒體出身的朋友,尤其是在這個新聞節目如此難看的年代,對於如何運用數位空間的各種「維度」,有著無法跨越的障礙。在認知上也缺乏了不少面向的體悟。媒體的價值早已因網路興起而有了巨大的轉換,但對於網路媒體的想像和執行,卻仍然是投剛性直球的多,練變化球的少。
數位維度,是有機成長,有機幻滅的。不像傳統媒體的 infrastructure,變動少。熟悉數位媒體各種維度內的媒體操作,對於如何提高網路在台灣媒體的價值,我想會有相當大的助益。例如很簡單的(一)在 weblog 文字內容,將所選的關鍵字「嵌入」超連結,或是(二)媒體採編和產製流程,如何快速遞送到數位維度,如3C廠商的網路電視等,還是(三)進行網路直播時,團隊如何分工,將播出的過程整合社交網路推撥。或是(四)善用網路特行,提高節目進行的互動性。還有更帥氣的是(五)整合多個螢幕到一個螢幕的處理策略與細節,這些螢幕包含了手機、平板、遊戲機、數位電視、導播機等。
好的傳統媒體訓練在這網路年代,對於任何想要製作網路節目的人來說,當然是相當重要的,但不應過於忽略至少佔了百分之五十的網路媒體訓練,因為這新型媒體空間的主要維度是在網路,而不是傳統的電視螢幕和紙本新聞紙。但先打住廢話,只談我目前的作法,這份不完整的清單是:
- 筆電(x4)
- 本地網路連線(ADSLx2)
- 網站托管(文字、聲音x1、圖片x1、影片x2)
- 域名註冊
- 議題企劃
- PayPal
- 瀏覽器
- 網站監控服務
- 網站統計服務
- 內部節目單用 wiki
- 內部專案用網路服務
- 主持人儀容(頭髮、臉、服飾)
- 主持人儀容(錄影前整理)
- 談吐(音調、談吐模式)
- 社交媒體(帳號維護、內容同步出版流程)
- 網路攝影機(x2)
- DSLR
- HDSLR
- 混音器/幻象電源/麥克風前級(x2)
- 麥克風(動圈x1、電容x1、領夾x1、隨身專業錄音x1)
- 監聽耳機(密閉x1、內耳x1)
- 本地儲存系統(NAS、剪輯硬碟)
- 燈光(燈光x4、燈架x3)
- 螢幕(LED螢幕、LCD TV)
- HDMI 擷取(iOS/Android device capture)
- HDMI 轉檔(encoding/decoding/converting)
- HDMI 切換器
- HDMI線(各種規格)
- 聲音擷取介面
- 影音剪輯軟體
- 螢幕擷取軟體
- 錄音軟體
- Video mixer
- 螢幕無線同步軟體
- 隨身運算介面(iPad x2)
- 本地網路佈線(有線、無線、AP、Switch、3米~15米網路線十條)
- 機上盒(x3)
- 各式夾具(小夾具、固定器、小型萬向關節夾臂)
- 各式USB線
- 相機腳架
- 反光版
- 延長線(x5)
- 桌、椅、沙發
- 攝影佈景(室內第一、第二、第三)
- 防潮櫃(x3)
- 溫溼度感測計(x2)
- 衣架
- 數位電視纜線、天線
不過,網路部分遠比上述所列的複雜萬倍以上,但若能善用 Google+ Hangout 和 YouTube,在不堅持強打自有節目的形象考量下,這兩者可以幫你做掉很多段你沒有辦法處理,或是沒有資源處理的細節。基本的考量就是若你的 revenue stream 不會因為放到 YouTube(單指台灣而言),而將你的角色貶為單純的免費內容提供者,那麼就可以開始試著做輕快的網路節目。
如果你對這些主題有興趣,不妨先訂閱我的 G+ 或是 YouTube 頻道,我們這個月暫時會先以這兩個通路,作為節目播出管道。另外附註一點,我對於玩設備一向是興趣缺缺,我會選用的配置、流程和作法,都是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在後頭支撐。這點我必須先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