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的開發者我和他在荷蘭談過,大概知道些梗概。從資料到民眾普遍可感受感知這一段,有許多的環節可以努力。對台灣來說,大概就是天氣(溫濕度、降雨機率)等。原本 City Dashboard 的開發者是想到說,先看倫敦有什麼資料可以拿,於是就混了十幾筆資料,除了取了個相當好的網域名稱(citydasgboard.org)之外,然後透過網頁的介面,先把資料以其原本慣常的視覺型態來處理。
至於如何讓普遍民眾更有直接的「感受」,他們有兩個切入點,一個是「文化的條件」,如 bike sharing 的資料。這對台灣來說,可能無感,對研究室同仁而言,則是有感。另外一個是「實境修正」,他們透過布幕投影的方式,嘗試把資料投射到使用者馬上可以感知的「環境」,例如從鳥瞰方式將資料投影到水平平面的倫敦地圖(木板),然後藉由觀察人們對於資料的詮釋,再來修正原本 City Dashboard 呈現的作法。我看過 demo,但臨時找不到影片。找到再貼上來。
這計畫雖然是研究計畫,但在一些場合引起不少討論。有些概念在台灣是可以做的,甚至是我們就可以開始做的。
徵詢願意討論和實作的朋友。我們應該可以做的很不一樣:
#opendata #odg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