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的零落短文提到:
不過一直沒有機會正面談我對這兩個「概念」的想法。可是最近常被問到 big data 和 open data 倒底有什麼關係,或是說有什麼不一樣。這其實很好回答,也不好回答,因為沒有正確答案,所以很好回答,所以也不好回答。端看問的人的的目的是什麼而定:是要可被執行的見解,是想做點功課,還是就春風追一把。
今天比較關心的是這兩個概念進來台灣的脈絡,以及從政策、政策工具、市場消息、人才培育、媒體哄抬和市民社會的推移軌跡,然後這些軌跡之異同,怎麼左右著社會資源的分配。資源有上面下來的,也有下面奔湧上去的。
可被執行的資通訊架構概念(如 big data 或是 open data,姑且先這樣歸類)在被「導入」一些國家時,總會有接取脈絡和機構聚落。比如說我是規格、技術、服務輸出母國,怎麼透過國際發展援助的各種基金,進入新興國度,摸索市場和人際關係。接著後送補給,和當地商業體系援助。我們把地域框限在稍微在島嶼島國的層面,例如馬達加斯加、英國、日本、台灣等(依照面積排序),或許就比較有研究的角度,然後鎖在 open data 和 big data,看看最近都辦什麼活動,誰在辦,誰有 logo 打上去。這就相當有趣。
最近因工作需要,看了冷戰餘蔭和太平洋島嶼網路治理事務的研究,有感而發。對了,有沒有台灣的社會/資訊學者對這方面有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