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Code for Tomorrow 的一場工作坊,規模不大,但強度極高。報名的朋友角色各異,專長也不同,但在短短三小時內,卻迸發不少火花。籌劃的過程有些想法,容後說明。
最近開放資料,方興未艾,炒作的高度雖不若巨量資料 (big data),但這也是好事。不過問題來了,要怎麼開放,每個環節都是問題。目前有幾股明顯的勢力:
- 行政院研考會的壓力,致使各部會總要上繳幾個資料集 (datasets) 到即將上線的資料入口網。
- 相對蓬勃的社群。我不單指自由軟體社群 (community),而是更為廣義的社群/社區,也是 data.gov 常用的定義。舉凡自由軟體、獨立 app 開發者、數位媒體、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資訊教育、人權團體(資訊、隱私)、醫療公衛團體、科研機構、都市規劃和私人機構(後述)等。洋洋灑灑可以列出相當的多,但有聽過或是有實際花點時間去看看 open data 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我確信在台灣的部份,已經有足夠的核心人數。
- 私人企業開始扮演更關鍵的角色。有些私人企業感覺到,因為之前和公營機構合作了不少案子,資料放著也是放著,趁著這個時候,開放資料尚稱熱絡,不妨試試。當然這只是個特例,不過透過機會,鼓勵內部開始善用資料,運用資料,開出一個跟社會資源接口,聽起來也不錯。有興趣的私人企業,規模不等,從小到大,都有。
所謂的巨量資料,人才奇缺無比,開放資料的狀況也是一樣。有充沛的人才紅利,才能滾動長遠的發展。但如之前所述,開放資料的現況,可以拿1994年的網際網路發展來做的對比。網際網路對當時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摸不太到整個面貌的時代趨力。搭著這股風想做些事的人,背景也都不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專業間的交流頻繁,的確在那個時代幫了不少忙。
Code for Tomorrow 昨天的工作坊,也是在這個脈絡底下而籌劃的。專注在 open data 上手和 small data(小資料都搞不定,怎麼搞大資料?)。工作坊僅開放20個報名人數,加上工作人員,剛好30個人。
規模很小,但在籌備階段,卻至少開了四次核心會議、三次分別會議,以及多次線上討論。在準備工作坊的實際工作項目,則由 CK 主導,Dongpo, Allen, KNY, Ronny 熱力支援,以及 Fred 和所有人在工作之餘,透過網路協力進行:(1) 活動設計 (2) 流程設計 (3) 資料辨認 (4) 資料擷取 (5) 資料清理 (6) 資料分析 (7) 資料應用測試 (8) Android 雛形設計和開發 (9) 文件撰寫 (10) 社群發展等。
你沒聽錯,這只是一個小小開放資料工作坊籌備所要做的,至少有10個項目的工作要攤開來分別執行,背後有個完整、敏捷和自我修復的流程。除此之外,在工作坊的當日,還有來自現場活動的實際構思、互動、討論和體驗實作等。從一開始策劃到昨日結束的過程,都有完整的記錄。精采的討論、更多針對農業和食品的資料連結,以及後續商業服務雛形的市場面討論:
- CfT 地球日開放工作坊
- Open Food Data(暫稱)
- Good Rice(暫稱)
這跟開放資料的人才培育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這些人都不可能待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機構,或是剛好都有時間,可以在同一個時段,把該做的事情一次做出來。什麼樣的平台,是在培育開放資料人才時需要的?
我們做了一個小的示範。
社會是多樣的,寫程式改造社會,也需要社會的不同環節投入。不用大,但要能走到社會(到地方),走出社會(到雲端),回饋社會。這場工作坊的意義,還會在後續計畫的執行過程,獲致發揚。
另外,工作坊剛好刻意選在 “Open Data on Web” 和 “G-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ata for Agriculture” 之間,選擇「農業」和「食品」這兩個攸關民生和資料的領域。這是一個加速器的過程,但加速若用現有政策工具的方式來加速,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執行加速如柴油車的各種機構,本來就不是被設計來跑高轉速,藉由速度來突破巨大產發慣性泥淖的選擇。你需要的是敏捷輕量又互能協力支持的團隊、信任、默契,和開放發展 (open development) 的方法論。在開放資料甚至是巨量資料人才的培育上,這是目前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