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十分鐘速寫,會議:INET Bangkok
和印度 http://cis-india.org/ 的執行長 Sunil Abraham 交換很多心得,他也帶回從在伊拉克執行某 ICT 計畫的經驗。他提到:
- 資料的供需問題:如何保持資料需求的成長?如何保持資料供給的穩定?
- 資源的金字塔:社會資源的金字塔是大致可以透過財稅資料而解析出層次,但在印度,不少透過技術和巨量資料的角度,來切入開放資料的技術社群,通常多是著重在資料成分(數量和品質),但對哪些資料會真正影響到決策和資源的分配,卻是興趣缺缺。這是主要的罩門。
- 印度有十多億人並沒有上網的奢侈,請問開放資料要怎麼做?
- 東南亞的透明組織和人權團體,在開放資料的發展上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角色是他們會拒絕的?
另外在 FTA 和 TPP 部分也有很精采的討論,例如:
- 超級301和印度、加拿大與西班牙
- 印度過去十年的智財收入(和支出)
- 泰國和為什麼不急著簽 #TPP
- FTA 和夾帶入(邊)境的資安議題(例如這一兩天的 PRISM 討論)
- 多利益相關者模式在處理公共網路政策的難題(例如在印度上網人口不到10%人口)
至於我的部份就是和在座來自泰國、印尼、美國、柬埔寨等朋友的經驗分享,脈絡:
- 一定要從自我的需求出發 (get personal)
- 從需求開始,而不是從資料本身下手
- 低資本 (low capital) 和高資本 (high capital) 的交互運作和導入時間點
- PPP(公私營合作制)的重要性與挑戰
- 如何在政策的上游影響政府的網路治理
- 敏捷雛形、敘事能耐和拓展社群關係
- 資料、程式碼和經驗的捐贈,來作為突破 PPP 障礙的敲門磚
- 在地視野與生活經驗(主要是呼應清邁那邊商會的 hackathon 作法)
- 孤立其實是優勢,至少在開始的時候(呼應 opendevelopmentcambodia.net 和台灣的狀態),因為有機會紮很深的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