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 APKIC 分享和聽到的幾個重點,以及會後的一些雜想。全部都是和開放資料 (open data) 有關:
- 如何確信什麼樣的資料是來自於誰?如何確認聲稱是資料源的擁有者(不一定是人,可能是感測儀器)其聲稱為真?
- 透過本地(城市)資料開放的過程,讓當地年輕人對於公共資源、公共事務、以及公開的機會有更深的了解、感知和數位原生的近用管道。
- 續前話,從本地出發,從年輕人的需求開始,這樣一來或許可以比較快建立起供給和需求的節奏,以及鏈結年輕人日益雲端化的消費行為和社會的信任網絡。意即,雲端的社交和社會資源的實際供給,在東南亞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需要有些轉換的加速器(例如開放資料、開放發展),才能推升年輕人對於公共事務的熟悉度,進而轉換為推動民主社會和自我實現的基礎。
- 資料的開放不等於權力的開放。
- 資料開放後的成果,若要提高的使用率,或是提供更為友善的使用方式,那麼大多數的成果,並不需要以數位原生的型態出現。例如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 所產生的圖資,可應用在任何需要紙圖的情境。
- 使用資料時,對於所謂正確資料的信任 (trust) 寄託,是建立在因為資料開放的過程相對透明,還是資料本身的來源,已經能提供足夠的信任感?
- 各地 CERT 的區域合作模式,對於開放資料運用於開放發展,有什麼啟示?
- 承 1,PKI 和 open data 的關係是?
- 從需求下手,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下手,而不是從要開放什麼資料的途徑開始,所以這需要有一點社會經驗作為判斷的依據,也需要有人口組成的概念。例如,不是「每個人在所有的時間都是網民」這樣很基本的常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