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近來幾件事的觀察,關鍵事件有:
- 智慧財產局與境外網站封鎖,可見 “Against the Master Switch” 整理
- NCC 電信法修正案第九法,詳見 NCC 網站說明
對非營利的想法:
- 不少非營利組織一直有「非營利等同於不需要資本資源」的等傾向,所以對於自己做的事的價值、對自己雇員的價值展現在資本的投資(薪俸),以及對於自己做的事在募款的態度和處理上(紀律),一直處於突發捐獻和慈善的應力範圍。
- 或是說,有「非營利不需要發展專業」的傾向,以至於在面對涉及資本的複雜議題時,常只能以游擊方式迂迴突進,而無法成為更有社會力量和常態的監理機制。
對公益和開放的想法:
- 台灣這個社會的信任基礎開始瓦解,可以從自己身上的經驗感知。
- 比如說,你做事越開放,做什麼事呢,只要涉及公開利益的,都具名、具文、公開,甚至還用年表來登載,而且十多年前都現在所做的事,只要涉及公共利益的,幾乎九成以上可以檢索的到(不是只放在找不到的 Facebook,或是網站消失了)。
- 但是越公開,人家反而越懷疑你的動機。那麼異地而處,請問你是否乾脆不公開反而比較好做事?信任基礎的緩慢瓦解,是否反而變相鼓勵了不公開的氛圍?
對網路和社會伏流的想法:
- 大部分的現代的網路超級個人,都容易犯有一個毛病,在涉及社會議題的時候,只能用自己的網路身分,帶出議題,而打造不了讓更多人可以一起帶出議題的舞台、機制,或是組織。
- 所以超級網路/個人越來越偏向搶救、突圍、搶進。越急就越極端,越極端就越容易被操作,打到下游作為轉發的社交節點,最後的狀況看起來轟轟烈烈,可以很快的累積到三、四萬人沒錯,但總體來說,就是一個個個人,是很多的個人突進,滾在高熱量但其實總是在罐子裡的臉書。
- 社會還有 99% 並不是網路的超級/個人,那是社會較為真實的脈動伏流。
- 可參考之前所提的網路動員的窘境一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