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 stages 可以歸納為 data, information 和 cultural knowledge 三大類。對台灣來說,data 那一段就是 #publicdata #opendata 可以慢慢鋪陳填滿的。實價登錄是一塊、非常有價值的地籍圖算是一塊、100公尺網格數值高程模型資料解密,也算是。連最近有本新書《海市蜃樓III: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抽樣踏查》,當然也是。
有 data, inform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都是不同批的人。
不過本地呼喊 #bigdata 的,似乎都還是沒有意識到 geospatial 的巨大價值,只有少數學校的研究中心,搶先透過技術導入和國際合作,浮上檯面。但還不屬於 design 的層次,缺乏 cultural knowledge,工具性的意味濃到以為是上補習班。
重要的是,ESRI 的產品線整個都往這邊靠,要把 Big D(esign) 和 Small D(esign) 的缺口整串補齊。其戰略投資、學研合作、產品線的延展,也是往這邊靠。
然後就是 #IoT #bigdata,好像沒有 big D,也缺乏 small D。只有 device, 沒有 data 也沒有 design?
下週會在某大建築系所的某場課分享這些干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