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台灣經驗和世行如此吻合,而且甚至提供突破現況的未來方向。我們從幾個面向來看。
資料的數量、價值、價值主張和經費缺乏
- 數量:資料的開放若無一定的數量,很難有什麼全面性的發展作為。由政府單位的角度來看,目前台灣的發展處於三種形式:(一)年度計畫所以不得不為,例如 data.gov.tw 以及幾個縣市的現況,(二)本來有相關計畫,乾脆把資料拋到資料開放的平台去做(如環保署的開放資料平台),以及(三)直接專注下游「加值」應用的許多補助作為,如工業局此舉即是。但人去政息之憂,例如朱敬一當初陰錯陽差提到 open data,後來張善政在上任第一個月就火燒席間,這樣的憂慮,是一直存在的。
- 價值:資料的價值甚難一概而論,單一資料集是否有價值,也會根據需求者的不同而有不同。但以現況來說,我們可能從單位的原始網站(或途徑)取得資料,會比開放資料平台上的來得更為豐富(如氣象局的例子)。所以知情內行者有兩條途徑,一是透過原始途徑取得,二是透過爬資料取得。資料開放的美意,在每一個環節在承辦人經手之後,釋出的資料能提供的價值,越來越難透過資料開放的平台或舉措,得到彰顯。
- 價值主張:除了透明責信之外,多數政府(包含地方政府)很難有不同的價值主張。這也是為什麼 “Beyond Transparency” 一書的中文翻譯計畫,對台灣的朋友來說會特別寶貴。透明和責信是構築現代政府的基本條件,但這不容易創造工作機會,因此對於私營機構來說(養了台灣九成以上的勞工?),長期可因為政治效率清明而獲得更好的社會發展環境,但在短期來看,卻是無所助益(對非營利組織可能比較有直接的幫助?)。想藉由資訊的透明揭露,而讓公共資源分配的優先有所調整,這對所有的現代組織來說,都是好的方向,但只有資料本身的公開和開放,離此等奢願著實還有很大的距離。
- 經費缺乏:CK 另有專文提到此事。
政策和法規
- 此事相當難矣。台灣除部分法人和研究機構外,可能並無相關單位可長期關注資料開放在政策和法規對產業的實質影響。此等法人和研究機構,多為政府智庫,離本地產業實在是太遠了一點。但各產業聚落又缺乏政策和法規遊說的意願與系統能耐,因此如何早期營造有利的政策和法規環境,促成資料開放對於社會發展的健康循環,對很多熱心的朋友來說,2014年有若南柯一夢。現況就是混戰。我們沒有類似芬蘭的 “Information Society Code“,可以好好針對法規,很有耐心做一次通盤的檢討,然後提交國會,付梓成文。
人力資本
- 台灣相對在這塊可能好些,資料開放各環節所需的人力資本,遠大於各單位初期的想像。資料開放後能做什麼,能對決策的品質提昇達到什麼效果,或是達到這些效果需要什麼樣的訓練、教育,還是投資,多數單位也是不清楚(或也不想搞的很清楚)。人力資本的分佈光譜也不是很均勻,總偏頗於某一個環節,例如透過接取公單位公開資料而開發 app 的程式開發者們,顯然就不在少數。但如何透過公開資料來輔助政策資源的分配,好的地方政府的例子在哪?能執行的人也是奇貨可居。世行體系的開發中國家,人力缺乏的狀況很明顯,台灣還算好一些,也有類似資料科學計畫的推展,每個月各類社群都有大小不等的活動,間接補足了這一塊的真空。但這些人力資本如何在中小企業(再次強調,養活很多台灣人)獲得發展的機會,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PIXNET Hackathon 的舉辦,算是一個本地的具體起點。
資金取得
- 打散而社群化推展各種資料開放計畫的作法,大部分的國家(或城市)都做不到,大部分立案的組織也做不到。台灣的軟體開發社群相對蓬勃,對於社會環境和政治氣氛的敏感度,以及言論表達的自由度,也高於鄰近的其他國家,因此可為自由軟體社群化的發展模式,在初期提供有利的發展條件。
- 部分私營公司或轉往營利發展的個人,在積極參與社群活動後,有些在同時間嘗試轉往群眾募資平台(如 foundi),有些則透過補助機制,尋求工業局此案的支持。例子不勝枚舉,我就不一一點名。但資金的取得規模,絕對比想像中困難。「下班改造社會」是普遍的事實,上班改造社會,還很難。
文章裡面還有其他的問題,不過邊看邊想著台灣的現況,我想讀者可以初步了解,台灣這三到四年之間,資料開放的這件事已經走了多遠,又是多麼的有價值。這價值大概不容易轉換成私營機構的價格,但能為其他的領域提供不少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