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天,科技部突然人人關心起來。這也算好是,畢竟曾竟是國科會,和多數人無關緊要。如研考會一般,現在成了國發會,位階很高,但和多數人還是無直接關係,一月底轉換的時候,好像沒人談起,因為他的業務更為對內,對政府機關,知道此事的人很多,但和一般民眾實在太遠。更何況只要是「會」的,大家也不會太熟,只要是「部」的,耆老幼壯,都能點出幾個。
可惜三兩天來,討論不太見林,討論徵象,不容易看不到更大的問題。直接砍掉徵象,處理掉有問題的手法,是鋸箭。或是說,莫若為文狂批,嘻哈怒笑科技部一點都不科技,這也 ok,但沒看到背後的問題,還有是什麼比較關鍵的。於是群媒攻起,打臉削面,樂賺淘淘網頁拜訪數。簡單來說就是浪費所有人的時間。
問題在於幕僚缺乏敏感度。
幕僚有敏感度,就知道方向開了出來,時程正式確定(立法院那邊),執行的優先順序接下來要怎麼排定。在國科會各種本來的業務,幕僚和承辦人一定相當熟稔,誰會出包,出包要怎麼做,政策來了,「工具」可以怎麼運用。哪些手法不上道會得罪人,雖然在法律上站得住腳。又哪些一定會出問題,所以一開始就要砍掉,講出來就是白目。這就是敏感度,一個在事務體系、文職體系,或是官職體系裡能培養出的敏感度。
跳轉網頁一事,基本上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不是說這沒有專業,沒有細節。只是說,缺乏了敏感度,還竟然堂而皇之煙花賜秀,這就是白目了。白目不是說沒有專業,不是說沒有專才,也不是說違反什麼作業程序,但白目就是,缺乏動態之下的敏感度,在錯的地方,不太對的時間點,以不登大雅的作法,做了令人噗哧的事。
到底這件事是誰決定,需要經過幾個層次的決定,這可以是觀察的重點。一個跳轉網頁的增加和修改,是落在誰的手上,是哪些幕僚可以決定說好就好的。這個小小的決策過程,是扁平,還是很多層級,我們還不知。如果只是兩三人,那肯定是全部缺乏網路的敏感度,但這也還好,下次就知道教訓了。但如果人是五六個人,要通過五六層,這就麻煩了。
網路生態的敏感度,跟年齡無關,跟有無開放的心態,下班後還會嘗試些新東西的基本態度,比較有關。
不是每個人都沒有這種敏感度,但網路的敏感度在國科會(或是現在的科技部)是不是被壓抑,或是不被鼓勵進到決策的階段和桌子上,或是根本就是缺乏的基因,這就是很大的事。網路的敏感度,能否培養?能否在科技部的體系裡系統化培養?還是要一次又一次的跌股,浪費許多資源?
如果這敏感度無法在內部的團隊裡自己長出來,那要怎麼辦?政策是一回事,很多科技的發展事務,畢竟會落到細膩的執行段。執行段的整個人力階層,如果都有基本的敏感度,以及鼓勵敏感度發揮的餘地,那麼丟三丟四的事情,就會減少發生。就會讓政策更為有效,更能直達最後一哩(有很多含意)。甚至是更為知道資通訊、科技、科研、網路和消費者市場的現況是什麼,而不是落於總要有媒體報導和硬擠出來的數字,才能算是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