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快想 Civic Technology

以下為近日從社交媒體轉過來的雜絮。

 


 

下週一晚上和日本 #civictech [1] 友人開第一次的聯絡會議。感覺台灣跟日本最大的差異,就是有沒有「地方」的感受。Code for X 在日本有十幾個單位,很均勻的分佈在各地,人數也不多,但花了很多時間和地方的利益相關者溝通。在首都東京,#civictech 反而沒有什麼角色。回看台灣,卻是全部都集中在台北市。我們可以看這一個五分鐘的短片,看起來跟台灣很像,但其實差異很大 [2]。不是說誰好好壞,是說差異很大。台灣的年輕世代被擠到沒機會了,就只好全部往雲端走。整個地方都沒人。所以在雲端上就如大風一般,狂嘯捲起,大褪消逝。留下的很多,但也要花很多時間建立。

這次主要交流的大概有:

1. Code for Japan 社團法人,業界和地方熱心人士主導,關西為主
2. Code for Kanazawa 業界主導,地方政府支持,北陸為主

對方來邀,希望分享台灣的現況,所以我也只好恭敬不如從命。下班能做好事固然好已,能上班也做這事,我感覺才是最難的突破點。所以我還是會運用下班晚餐時間,跟他們多交流。

[1] http://cft.io/categories/civic-gov-technology
[2] http://sc-smn.jst.go.jp/playprg/index/7030

 


 

最近台權會有一系列的不錯文章,我不是每件事立場都跟台權會一樣,但覺得有他們還真的很重要。托福,文章內最後列出 Code for Tomorrow,篇幅差不多約一百字(沒細看)。我想說一字至少值新加坡幣一塊,所以就直接 PayPal 捐了新台幣2000元(結果發現 PayPal 機制沒串好…)。

很單純,想謝謝人家,就捐錢吧(雖然微不足道)。為勞工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監督的力量也才能更為落實。

 


 

路邊等人,在車上想了一下,看看跟透過大資料來採集分析跟我的直覺差了多少。穿透了幾層,有幾層還沒有,從篇幅、報導角度、撰稿人背景等可以看出一些脈絡。

  • 台島媒體

↑↑↑↑↑↑↑↑↑↑↑↑↑↑↑↑↑↑↑↑↑↑↑↑↑↑↑↑↑
==== 媒體訊息的天險分隔線 ====
↓↓↓↓↓↓↓↓↓↓↓↓↓↓↓↓↓↓↓↓↓↓↓↓↓↓↓↓↓

  • 港媒(網路)- day 2 (March 19)
  • 全球一般新聞紙,派駐東亞的記者,個人 twitter – day 3 (March 20)
  • 全球一般新聞紙,東(北、南)亞分社 – day 4 (March 21)
  • 日媒(網路、紙本、電視) – day 4 (March 21)
  • 歐媒(網路、電子)- day 5 (March 22)
  • 亞洲政治人物,個人 twitter(日本居多) – day 7 (March 24)
  • 全球電子媒體,亞洲頻道新聞節目 – day 7 (March 24)
  • 全球一般新聞紙,本社(電子) – day 9 (March 26)
  • 全球電子媒體,一般新聞節目 – day 10 (March 27)
  • 全球特殊新聞媒體,外交評論 – day 11 (March 28)

 


 

我剛才看了一下,發現 Code for Tomorrow 的 capacity 其實蠻夠的。有聚焦,有主題,光在農曆過年之後的週末就有:

  • 2/22 (Sat) Open Data Day 2014 (40 ppl) 型態 hackathon
  • 3/08 (Sat) 資料科學計畫團訓班2 (40 ppl) 型態 training program
  • 3/15 (Sat) 資料科學計畫團訓班2 (40 ppl) 型態 training program
  • 3/22 (Sat) PIXNET Hackathon (80 ppl) 型態 hackathon
  • 3/29 (Sat) 資料科學計畫團訓班2 (50 ppl) 型態 training program

 



http://codefortomorrow.org/city

敏捷型組織的力量(相對於傳統非營利組織來說),值得一起繼續培育。這股溫潤的力量,相當重要。:)

世銀累積了幾十個國家的經驗,推了五年之後,終於走到這一步。我們也算貢獻了一部分吧。很多關鍵的問題,想認真把這事當成是工作的朋友們,建議看看。

“Nobody cares about open data. And they shouldn’t. What people care about are jobs, clean air, safety and security, education, health, and the like. And for open data to be relevant and meaningful, it must contribute to what people care about and need.”

https://blogs.worldbank.org/opendata/time-right-open-data-fund

或是台灣各界在搞開放資料時,最不願意正面談論的部份,其實就是 close 掉整個 loop 的那一段。雖然異常艱難,但在如今困頓的時機,更是重要。

“In some ways, commercial success is one of the most tangible ways of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pen data initiatives; commercial success can also help create the right sort of feedback loop that encourages governments to further open data and improve the associated policy environment. “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