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杯奶茶的時間,寫寫對於資訊招商團的看法。
- 計劃性經濟的發展模式由國家扮演火車頭,主宰了社會發展的主要角色
- 此種生態所蘊生的機構、智庫和私人機構(泛稱組織),普遍缺乏主動對外發展的持續意願和敏捷作為
- 這些組織缺乏了解其他社會發展的工具
- 當計劃性經濟的主體要對外發展時,透過招商平台(不是冬眠的台灣外交部),拉拔和收編生態內具有對外發展意願的組織
不過…
- 隨著網路滲透率提昇,以及行動載具的普及,東南亞具有高成長性的資訊社會發展,早就脫離計劃性經濟的掌控
- 具有龐大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國度,普遍遇到傳統計劃性經濟機制和政策工具難以施展的窘境
- 於是,長期對於東南亞社會發展已經建立強健人訊脈絡的國家或跨國公司,自然可以知道如何投擲資源,準確的切入市場布局
- 這些早期進入東南亞資訊社會發展的國家或 MNC,手上多半有非常多的國合機制和工具可以運用,可以在非常早期掌握特定市場的發展軌跡
- 然後台灣的 MNC 多半缺乏長期關注東南亞資訊社會發展的意願、野心和工具,所以在新興市場,尤其是那些透過網路加持就會讓產業型態有巨大改變和高度成長契機的價值鏈,台灣的 MNC 只能越走越下游,或是往低成長靠攏,完全摸不到高成長的那一段伏流
- 所以新興的熱門育成平台,在台灣屢戰屢敗之後,只好作多東南亞想像,但這些新興平台仍然缺乏了解東南亞資訊社會潛流的工具
白話來說:目前台灣普遍的資訊招商團,不管層級拉的多高,只能做低成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