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到台灣中央社採訪一級部會首長談「品牌行銷」,雖說媒體採訪要小心解讀,但很快看過,還是莞爾。有些想當然爾的預設,我覺得還是應該要破一下。
Marketing 可能比較好的翻譯是市場行銷,不單是行銷,更不只是廣告行銷。Market 是市場,marketing 是行銷,對有摸過產品的人來說,這應該算是基本常識。
有沒有「市場性」是關鍵。
提到「品牌行銷」就想到在產品上市之後要做多少廣告行銷,要花多少錢,還說多一個零頭,這談的方向真是大誤也。產品有沒有「市場性」,這事在最上游就要開始花很多的努力,而不是在產品要鋪到市場通路的最後那段,才來想這事。懂不懂人、懂不懂社會、懂不懂價格、懂不懂使用者習性、懂不懂通路、懂不懂成本,甚至競爭對手,都是市場性可以操作的各環節。
國內所謂的科技大廠應該都懂這些事的難度,能不能處理的好是另外一回事。
所謂的「市場性」是什麼,在實務可以切成好幾個流水階段,手機、筆電等產品有沒有市場性,奇技淫巧可多了。但當市場性遇到整個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很明顯的智慧型手機出現,連網普及,成本低廉,造成電信商加值服務的營收年年大幅下降,加值服務產品本身的市場性,怎麼做都會巨大的挑戰。
高成長的網路服務和產品,尤其是那種摸不太到,有很多文化和使用者習慣,會綁住市場性的操作範圍,這些就是傳統科技業完全不熟的領域。
至於科技業要不要打品牌戰,也要看科技業是怎麼定義的,品牌是怎麼定義的。
我覺得台灣的科技業定義實在是太過侷限,就跟「網路產業化」還是「產業網路化」的路線是一樣的,應該要選擇後者。很多領域的市場性完全不在你代工廠的進攻甚至感知範圍,怎麼在不同的新興經濟體或是社會抓出龐大的具有高成長的市場性,這可能才是各科技大廠要好好著墨和訓練旗下苦哈哈員工的(多看看世界?)部分。
品牌是另外一回事,不應該貪快解釋,這麼快就打出結論,把品牌和行銷綁在一起,反而容易混淆。
當然,如果科技大廠的「市場性」是政府搞出來的,那麼你政府本身有沒有市場性,就會很大的影響到你這些科技廠的本身到底有沒有市場性。懂嗎?
南韓政府本身的市場性可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