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Code for Tomorrow 的名義在中午受邀擔任評審,很棒的感受。寫下一點感言,供後續參考:
- 解決社會問題是很難的,越了解社會的運作各環節,將有助於實際所提出之技術的運用
- 每個社會所遇到的問題都不太一樣,甚至在某些發面向,會有先來後到之分。比如說(一)緬甸由於SIM卡費用大幅降低,因此整個世代可能都必須透過行動載具上網,但當地電力供應相當不穩,而且電信業者本身素質、整個國家的聯外網路頻寬,甚至是緬甸全國應該怎麼切分市場,都是大問題。透過技術來提供解法成為社會發展的助力,是很有機會的,比如說透過平板來作人口普查,這在緬甸很快就會實現,台灣反而沒什麼機會。或是(二)台灣的媒體環境相對自由,所以跟媒體相關的技術處理,就有比較好的空間(和內容),要做出來可檢證市場性或技術性的雛形,不會有什麼吃重的社會成本 。或是太平洋島國一堆朋友在討論 GoogleSats 會不會是下一個 Iridium(悲劇)或是微軟曾經大力支持的 Teledesic,因為有些國家(島嶼可能更貼切)上網一個月 1Mbp 的頻寬要繳幾千塊美金,但是在 Fiji 目前就可以牽到便宜的 100Mbp 消費用線路。所以… (好像扯的有點遠)。
- 解決社會問題就一定會遇到政府(廣義的政府),所以了解政府的運作是很重要的基本功。
- 有一點我在最後沒有提到,就是多看政府網站,看看那些 banner 連出去的系統和服務是什麼,就會大致知道目前政府在網路的營運現況是什麼。不用猜,不用想像,用看的比較準。這在 ICT 發展或電子化政府程度比較高的國家,都是很好的途徑。電子化程度低的國家(例如阿富汗,或是鄉鎮:如關廟?),就不是這種作法了。
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