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產業跑太慢雖然是一個原因,但另外一個不言自籲真正關鍵是:#公共採購。
每年政府公共採購支出將近一兆四千億,有多少環節可以因為有網路基因,而比較容易獲得改善,讓公共支出能實際促成社會的良性發展?
舉個過去的例子,前台北市法規會主委的 app 事件,就是在沒有整體發展數位產業、培植本地軟體開發者的意識之下,所作出的價值決定。雖然損失的機會成本不一定都能怪在法規會頭上,但顯然葉前主委要負不少責任。
再舉一個例子,例如數位/資訊計畫績效管考的 linked open data 化,這邊已經有個很好的例子 http://digital-agenda-data.eu/ 如果公務機關的管考單位知道怎麼透過網路,找到國外的相關計畫,知道怎麼提案,怎麼尋求來自不同領域的協助,再加上機構本身的領導、文化和採購需求都能更趨於網路化,那麼不只可省下龐大的報表製作人時,更能提高雇員工作內容的素質,建立現代化的公務體系。網路在這部份,不知能夠幫上多少。
你知道每年各種公共採購的管考業務的紙本化,要耗費多人寶貴的資源和人力嗎?
這都是提昇政府網路基因,然後促進網路社會發展的最最最主要環節。資本解禁,強化流通,甚至是蔡政務委員最近被交付的法規調適任務,回到最根本,重要性可能都比不上政府自己本身和公共採購的「網路化」。這網路化當然不是單純的有網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