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沒有解答,今天一場會議的五分鐘發言和感想。
- 國土地理資料戰略:如果把國土資訊看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但在今日卻必須面臨來自如 VGI 等資料洪流的挑戰,那麼很多辯論在這個場合已經跑過兩到三年,而且也有一本我和另外59位專家所起草的願景宣言。印了一份給國發會的人,算是一本相當好的全球趨勢的議題藍圖。最忌諱的就是法規調適調到最後不知道調到跟國際上哪個生態系接,那後面的所有人都辛苦了。
- 開放與定價策略:討論要不要「收費」或是「規費」的時候,我建議用定價策略 (pricing strategy) 來因為對內和對外的溝通。「定價策略」是個很好的架構概念,如果念茲在茲是資料開放之後所能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價值,那麼使用「定價策略」來溝通,或許比「收費」更能把這件事談的好,談的廣,並且跟所謂的「市場」接軌。
- 人才培育:資料的開放將非常有助於新世代人才的培育,以及更多大家都知道的好處。目前公開者不少,但開放者幾希矣。原因當然包含了國土地理資訊取得之不便,從法規、授權或技術性因素來看,都有相當的人為障礙。所以人才的培育,也開始出現了相當的瓶頸(智慧城市?巨量資料?)。透過資訊工程來切入地理資訊應用的民間能量,開始慢慢湧現。此等趨勢,必須正視,而且有所因應。
- 潛在地雷:如果目的是法規調適,那麼地政法令彙編我感覺要看看。
以下這部份我在會議沒講,因為有要事先行離開:
- 國際參和政策的發展:國土政策和地理空間資訊的政策,在國際上有不同的學門、機構和組織之間交叉發展,但目前商業公司的角色相當強大,例如 ESRI, DigitalGlobe, Google 等跨國公司,台灣的生態圈內,在數量或是規模上,並沒有相對應的公司、機構或是組織(有錯請指正),所以因為業界需求(或帶來的市場壓力)而影響政策走向的這個部分,我感覺在台灣是相當的不明顯。目前台灣在國際參與部分,可能多以技術發展和規格制定的角度,切入如 OGC, OSGeo 的運作,目前已有成果。而屬政策方面的交流平台,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鮮少看到有台灣的代表,無論是來自政府、法人還是業界甚至是非營利組織參加。國土地理資訊的開放,還是需要有政策科學的人進來,目前這一點在台灣似乎比較少著墨,所以在討論的部份,個人感覺多偏向技術發展、應用情境,但缺乏了國土本身特性所可能帶來的核心競爭力,或是一些傳統公共行政談的政策形成的那些部分。或是說缺乏因為有多元廠商、非營利組織和公民團體,而能夠透過意見的充分表現,帶來更全面的開放的價值選擇和政策討論,帶出國土地理資訊的開放策略。
- 另外我也把 Place Matters 的這本書交給朋友送出,那是當初我跟 Ordinance Survey 的 Vanessa 當面要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