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在談開放發展模式的時候,由於缺乏本地經驗,因此儘管說來的案例不少(專書),但總有隔靴搔癢的感受。但很幸運的是,台灣在這兩三年間的發展,也孕育出了開放發展的沃土。如何落地推動,是相當有趣的課題。我簡單分為四個面向,請不吝參考。
- 國際發展
- 公民科技和本地社會發展
- 社會企業之發展
- 產業型態之提昇
DSP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源自於2012年中某次聚會的聚會漣漪,成了實至名歸開放發展的案例之一(短文)。這篇並非完整回顧和探索,但我(們)有幸從頭參與,在此列出幾個比較關鍵如何看待這事的要點。後續我認為此案相當值得深切研究。
1) 人才的匯集
人才的匯集一向是最難的一環。企業在招聘本來就有很多的管道,但豐富而且充斥於社會個環節的游移人力,如何透過某些機制,讓人才以企業的形態,貢獻所學,具體解決具有公共社會性的問題,這點就有些挑戰。
DSP 如何透過和 Code for Tomorrow 的合作,社群活動的舉辦、教育訓練的執行、以及各種相關活動的公益贊助,最後尋覓出願意在一個平台上合作的夥伴們,這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發展的極佳案例。更何況,這些夥伴在三年之前根本是互相不認識,這點又加深了合作的難度與技巧。
另外就是學界的人才如何為社會所用,我想你只要拜訪 DSP 的網站,就知道我再說什麼。新型態的學界的人才不是沒用,只是科技部不懂(這句話我具名表示)。
2) 市場的探索
任何企業在成立時,必然面臨如何定義其服務的市場問題。市場表示有資源、資金、人才和服務之間的交換和流動,這對於原本任何一個企業來說,都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但對於時下流行的社會企業來說,其來源兩極,例如原本單純接受資助型的慈善機構,或是以自由分享為宗旨的自由軟體社群而言,「市場」的概念可能是不會去處理的課題。
但人是有價值的,而價值的體現透過商業的手法來促成,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線。「市場」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聚會、討論、活動、會議甚至是教育訓練中得覓其蹤,並且保持其一定之社會公共性,提供具有商業模型和珍稀價值的服務,這點 DSP 在成立公司之前,幾乎是透過各種週末的時間,做了一次完整探索。
世界銀行的開放發展有其相關之操作定義,但據悉也在尋求類似突破官僚現況的舉措和模式。這塊可以談的非常多,但這篇只是一個初探。
3) 公司的形態
這個部分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經驗,在此不多贅述。但如何成為一個小巧完整的公司,保有開放發展的特性,進而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社企,而不是下一個必須依賴捐款的慈善型機構,這都反應在 DSP 的各個環節,不管是2013年12月正式開課以來到現在都是。公司是一種工具,這樣的工具本來就可以好好的加入健全社會發展的行列。DSP 的發起團隊對於公司治理這一塊並不陌生,這也為 DSP 打下了不少可以避免繞路的基礎。
結論
簡單來說大概如此,DSP 已經有團隊負責其服務開發和營運,我們殷切期待在 Code for Tomorrow 的下一個階段,能夠長出更多具有如 DSP 此等令人驚奇的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