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羽翼

今天在開會的時候提到「運動」,也想到古橋廣之進。順手把2005年寫的一篇文章轉出來。照片則是2009年「路過」本田技研時所攝。

5118815781_77777b2af8_o

夢想之羽翼,熱血的堅持。在大戰的頹敗中,本田宗一郎走出經濟蕭條,由無轉有,由有到永續。從默默無名的日本靜岡縣小鎮出發,本田技研品牌的崛起故事。

「Honda」幾乎是國內民眾可以琅琅上口的品牌之一。早年因為南陽實業進口 Honda Civic 車款,銷售狀況極佳,甚至還在不少民眾口談間形成「Honda 就是 Civic」的印象。然而台灣很多人可能無所知悉的是,本田是以製造摩托車起家,並且以此攻佔各大市場。去年義大利 Motociclismo 雜誌針對歐洲車友所進行的調查中更加發現,「本田」就是他們心目中摩托車技研的最佳代名詞。那麼,本田宗一郎這位技術天才,又是如何從濱松鄉下,一手打造起夢想的品牌帝國?

這一切都要追溯到日本大正年間﹝1912~1926﹞。大正年代的中期,日本開始大量由歐美輸入進口摩托車,並且刺激了不少低廉國產摩托車的需求。本田宗一郎生於1906年11月17日,在幼年時,剛好目睹了部分日本自行車工業轉業為摩托車工業的年代。在父親也是一位鄉里間人人稱善鐵匠的薰染下,本田宗一郎有著相當多的機會,動手拆卸數不完的自行車,研究簡單的機構組成。15歲由初小畢業後,毛遂自薦,進入一家當時主要以維修汽車為主的東京技術商會,擔任學徒。這家商會也經營摩托車業務。不出多久,商會老闆對於本田宗一郎的表現大為賞識,並且讓他成為組織商會賽隊的核心技師。1923年組隊,1924年就在全日本汽車比賽中獲得佳績。兩年後,本田被允許在21歲時成立濱松分會,開始擁有自己的店面。

時間快轉到1935年,這時29歲的本田宗一郎,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全方位技師。隔年日本第一條國際賽道 Tamagawa Speedway 開幕,正當本田要盡情發揮之際,1937年第二次大戰爆發,整個夢想的旅途,也因而無情地告停。

戰後民生聊疾,本田宗一郎也剛從被豐田 (Toyota) 接收股權的前公司(東海精機)退下陣線,開始規劃自己未來的出路。1946年10月設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主要生產紡織機械,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大轉戾點。這時日本各地剛好陷入了空前的經濟恐慌,不只是糧食配給上仍有問題,各中小企業的業務更是一片哀鴻。自行車成為低廉的主要通勤和運輸工具。然而日本多山,各地運糧運物頗為不便,本田宗一郎評估市場需求,決定先推出在自行車骨架上加掛發動機的產品,以讓公司存活。他以低價購到一批戰前陸軍使用的通訊機,並用同樣是當地工廠生產的鋁製水壺作為油箱,手工改製成小型內燃機後,安裝到自行車上,成為市場罕見的新型「機器腳踏車」。推出後快速獲得市場肯定,為不少無力購得高價載具的廣大民眾們,提供了新時代的運輸工具。

1948年09月28日,本田技研正式成立,這也就是本田技研第一輛車「Dream A-Type」的時代背景。乍看之下,這只是一輛動力自行車。然而在製造方面,已經和當時的其他競爭者有所區別。同樣的產品線,在一年間又陸續推出了 Dream Type-B 和 Tyep-C。這條產品線的研發思維,是奠定後來本田技研「Cub」和「Super Cub」等國民車款,橫掃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要啟蒙。

1949年中,本田正在認真思考會社的出路時,日本發生了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同樣來自本田家鄉 松西高的游泳選手古橋廣之進,在沒有專業訓練條件,一天僅有一杯米的糧食配給狀況下,竟然一舉刷新了男子自由式100公尺的游泳世界紀錄達到2秒之譜!破紀錄的當晚,東京電台罕見地全程廣播,將訊息傳達到所有日本收聽民眾的心靈,整個濱松地區更是為之慶喜。這個台灣車友可能相當陌生的運動傳奇,讓本田宗一郎決定了未來事業的精神。Dream Type-D – 本田技研第一台正式的摩托車。紅色的亮麗外觀,迥異於當年日本摩托車流行的黑色塗裝。雖然有領先的技術,但這第一款的摩托車,在市售表現上卻不如預期。

即使有如此的技術背景,但本田宗一郎本人卻是不善經營和行銷。在創立初期僅有39位的員工的狀況下,本田還要委求夫人兼任會記之外,甚至要她親自上陣擔任女性試車手。在偶然的機會下,本田技研後來的另一位巨頭福澤武夫 (Takeo Fujisawa),被延攬加入新成立的技研,全權負責行銷和營運。兩個人雖然性格截然不同,但在日後這對絕佳的互補組合,卻為「Honda」奠定鮮明的品牌形象。

1954年是本田邁向世界的關鍵一年。在日本簽訂朝鮮停戰協議所帶來的第二次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本田技研仍宣佈參加曼島TT大賽,成立「TT賽事推進總部」。曼島TT在當時已經舉辦了將近50年,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摩托車封閉公路競賽。能夠TT大賽獲得錦標,對摩托車生產廠家來說就是一種肯定。本田技研雖然在日本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否擁有世界級的水準,還是並須經過正規賽事的嚴酷考驗。本田宗一郎認為,只有參加TT大賽並取得優異成績,才有可能從義大利人,德國人手中豪取全球摩托車市場。也唯有向世界大膽突進,才有機會提高製造摩托車技術水平,並且保證產品品質。

在當時,歐美一流廠家早就累積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技術。誕生不滿10年的本田技研,在隨時可能瀕臨破產倒閉的狀態下,要和歐美一流廠家對抗的動作,無疑是癡人說夢的舉措。但熱血的宗一郎認為不能永遠甘居人下;與其做一個三流水平的製造廠,倒不如豁出去的好。在1959年第一次參賽前的四年間,盡全公司之力,研究所有和摩托車有關的技術領域。在拿到了1955年份義大利單缸125c.c.純種賽車 F.B. Mondial 之後,本田技研發展出自己的雙缸125c.c.賽車,軸輸出仍遜於 F.B. Mondial 的 RC141。沒幾個月後,雙缸四汽門的 RC142 於焉誕生。1959年的05月05日,這兩台初生的戰駒,踏上的英倫北海的曼島。兩年後的1961,本田技研的 RC143 和 RC162,擊敗稱霸已久的 MV Agusta,獲得絕對性的壓倒勝利。

僅在短短七年間,本田技研從決定參賽,由技術和實戰經驗落後超過四十年的不知名小廠姿態,如日躍升,變成歐美大廠敬畏的第一線對手。從此以後,世界摩托車的歷史已經永遠改寫。

從1962年開始,本田車隊不但參加曼島TT,更參加 50cc 和 350cc,甚至是最大排氣量的 500cc 級 GP比賽。參戰 50cc 的是轉速紅線區達到每分鐘2萬1500轉的並列雙缸戰駒 RC155;125cc 更是前所未聞,並列五缸的 RC149!350cc是並列四缸的 RC174,而 500cc 級則是新開發的並列四缸的RC181。本田技研如日中天,囊括GP賽事史無前例,所有級別的冠軍。就在此時,日本的摩托車生產品牌,從50年代初期的120家,淘汰到50年代後期的50多家。到1960年初本田奪得曼島TT之冠時,只剩下不到30家,1965年迅速萎縮成8家,而1970年後,只剩下目前大家耳熟能詳的4家。本田在成立不到十年之際,即全力發展海外的策略,顯然就是在往後無情的競爭下,還能夠建立王國的遠見。

1959年本田配合邁入國際的動作,在獲得日本大藏省(財務部)核准釋出足夠本田在美營運的外匯後,首度踏上美國市場,並且在洛杉磯成立第一家分店。剛開始由於不熟悉市場狀況,因此錯誤的從日本引進本田尚無競爭優勢的大排氣輛車款,在高速巡航的表現上,慘遭美國當地車種嘲弄。本田此時將最大的賭注放在排氣量350c.c.的車款上,但是由於這些車款並不適合美國長途、高速、巡航的騎乘文化,因此狀況百出,讓本田必須痛用昂貴外匯,將問題機車空運回國。沒想到在最艱難的時刻,幫本田打下美國市場的,卻是毫不起眼的「Super Cub 100」。Super Cub 小車的出現,引起零售經銷商和運動用品店的一震驚呼。雖然各地的哈雷經銷商都拒絕代銷這款實用的小車,但是破壞性新市場路線的意外開發,卻讓本田在美國業務絕地逢生。就在數年之後,一波經典的品牌行銷主軸「You Will Meet the Nicest People On a Honda」活動,讓本田攻克現代工業發展的大國,常駐美國人心中。

1971年,在「氣冷和水冷之爭」的論述敗給會社內的小夥子久米是之(第三任社長),本田宗一郎自嘲「今後是年輕人的時代了」之後,夥同福澤武夫一起退休,將公司的經營權讓出,傳給第二任社長河島喜好。「購買的喜悅」、「銷售的喜悅」和「創造的喜悅」等三個本田宗一郎津津樂道的服務哲學,透過傳賢不傳子的做法,持續蔓延在本田技研的文化當中。

1970年,本田為了因應日本制定「交通安全對策基本法」,成立了「安全運轉普及本部」,成為在德國 BMW 之外,同在業界擁有龐大安全駕駛體系的大廠。本田技研在安駕部分不餘遺力的推廣,甚至連國內唯一的專職安駕機構,常年以來,都會派遣安駕指導員,前往日本受訓,接受本田的認證考核。

1975年,本田技 再度創新,推出世紀名車 CB750,一舉突破市場的想像,為所有車廠開啟全新的產品線。1980年後,本田技研再度突破車廠定位的自我限制,開始研究當時人工智慧領域仍然不敢「挑戰」的人型機器人 (humanoid),也就是我們目前所熟悉的 ASIMO。從本來只有一雙腿的E0原型機開始,到現在據說會引誘小女孩跳舞的 ASIMO,本田技研致力於人與科技和諧共處的信念,除了在GP賽場突破人機限制之外,又讓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工智慧的學者,也要豎指佩服。

本田無比的高亢之聲,本田的羽翼,在五十五年後,仍究帶領著消費者,飛入未知的天空。疾風般的節奏快版,宗一郎的堅篤熱情,2005年的今天,我們仍然啟蒙於上一個世紀誕生於日本的傳奇。

夢想的羽翼 有 “ 2 則迴響 ”

發表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