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挑戰的智慧城市服務

約莫是五年前,在當時的 HP(現在叫 HPX?)講過一個題目:跨軟硬體的網路服務規劃。那時覺得這個題目不好講,雖然有些經驗,但所有人都還在探索。對當時的 HP 聽眾而言,如果是有 web 背景的,絕大多數或許還沒什麼機會真的碰到硬體和硬體上的軟體。但如果是硬體過來的,也沒有什麼機會碰到 web 這一段。那時還有另外一個關鍵的要素沒有談到,實際上在處理時也碰到了很多的麻煩,但現在講來會更潮一點。

總體來看,如果這題目要重講一次,有四個要素剛好在熱鬧的智慧城市派的上用場。最近看了很多 ‪#‎智慧城市‬ 的新聞稿,各種說法大家應該都跟我一樣,聽都聽膩了。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唯有林欽榮的講法比較有層次。除了點名各 vertical 之外,也提到應用場域的空間特性(點、線、面)。雖然我覺得「政府開竅」肯定比「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來得更為重要,不過這是另外一件事。

先回到跨軟硬體的網路服務規劃。規劃一套包容這四個要素的服務,對於 product owner 來說,是一件非常頭痛的事。

1) 硬體
2) 軟體
3) 網路服務 (web service)
4) 資料

如果我們以整套服務(產品)是否能「動」作為衡量的標準,我猜這是目前台灣業者的普遍水準。串起來的服務可以在攤位 demo,但若談到要賣,可能內部很多人心理都還毛毛的。說是智慧服務,手工業的成份應該還比較高。

如果我們以整套規劃出來的服務(產品)是否能和其他城市相關的維運「元件」搭配應用為標準,那這就厲害了。這意思是你的東西和其他的 vertical 已經談好某些交換的「介面」,應用的場域是 #智慧城市,是真的在城市可以和城市其他維運元件互相嵌入,這等於是整體政府/商業/社會的生態圈已經成熟到可以支持這樣的運作。

例如,每個地方對於個人資料的保護以及隱私的保護有不同的規定,社會對於隱私界線的挑戰也有不同的接受程度,那麼你某A公司推出一套 vertical 服務突然要和某B公司的 vertical 服務對接時,某A公司的買單者是醫療機構,某B買單者是消防,那兩邊要怎麼 tune 到 privacy protection 的處理有個 base level?如果要因應稽查或是 compliance 出問題時,請問兩邊的 vertical 服務要怎麼釐清法律責任?如果服務根本沒有走 privacy by design 的思考路線,那在2020年的時候怎麼賣進去歐洲的智慧城市市場(這是真的時間點)?

這部份我們通常只能在一些外商所推出的服務(產品)看到,不然我們也不會看到從政策到展覽都是強調 vertical 的應用,或是切割很美好的應用情境為主。

於是我們就看到所有想要把 vertical 上下通包的服務,根本沒想過上面的狀況。不過沒關係,反正東南亞在 “privacy by design” 不會是太大的爭議(因為不重要),印度可能才是。但是有另外兩個領域,台灣熟悉的人就多了:

a) 服務設計 (Service Design)
b) 使用者經驗設計 (UX)

想想把上面提到的 1~ 4 要素還有 a, b 放在一起想,如果你是 product owner,運氣好的你會是整個部門的 director,但你可能要跟 servide design 還是 UX 部門的人打交道。運氣不好的,你只是部門下的 project owner,這肯定比 director 和 product owner 還小。請問你在 vertical 如何處理在智慧城市「實戰」的 UX?或是更積極一點,你如何在自己的 vertical 處理和其他 vertical 之間的 UX?

知道有多刺激了吧?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