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有幾點相當有趣:
1. ITRI 體系總是用技術人出發去玩國際規格,例如 IEEE 和沾一點邊的 ITU, 最後發現原來除了後盾之外,是否有市場觀才是決定能否在標準技術局勝的關鍵。
2. 難得有專書講 IEEE 參與經驗,畢竟 IEEE 和 IETF, ICANN 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前者太巨大龐雜,要有所影響不得不長期運作。IETF 和 ICANN 可能空間還多些,機會多、管道多、遊戲規則也較為透明。
3. 國際情勢不可被動蹲在家裡就以為不會被影響,或是做在辦公室內就能把吃上一點標準的剩飯。
4. 難得另有專書談 WiMAX 失敗經驗,但有些國際角力尺度的成份在內,而不是光談政策賭錯一把之環節。
5. 法人高階主管無能因應世界大勢,中階主管過於樂觀,壓著讓前線聲音傳不回來,屢屢導致判斷錯誤,在今年的智慧城市熱潮,不知是否會重蹈覆轍。
6. 國際標準機構的參與跟社群參與大相逕庭,社群參與若單指軟體開發,則新秀老將逐漸浮現檯面。但有所緩不濟急,短期內具有產業影響力的標準組織,仍缺系統化之流水穿石。實際所需要的資本不高,但對台灣社會順利突破現況,完成那個接不起來的「社群、標準、市場、產業」迴圈會很有幫助。
7. 本書文體偏向談話,結構不好,談到技術細節鑽太深,參水過高,有充版面之嫌。兩小時內300頁可以全部看完抓到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