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參加 Code for All Summit,並且待紐約和華盛頓特區一週。
一如其他新型態的「發展型」基金會,源自於美國的 Code for America 501(c)(3) 先在各州和聯邦(創辦人直接借調到白宮任聯邦赴技術長)站穩後,三年前開始推動第一批的國際發展。那時 CfA 本身由於組織型態限制、捐贈資金來源和內部發展策略調整,因此在國際部分,先採取有機發散路線,待去年來自多方公共和私人表達「介入」意願之後,開始修正,並且投注正式編制。成員主由美國和德國團隊擔任核心支援的基盤。
已暫時停止營運的 Code for Tomorrow(後簡稱 CfT)在2012年初算是非常早期響應 CfA 的國際網絡成員之一。過去在不同場合曾多次接觸 CfA 的核心成員,再加上 CfT 曾在眾志眾智努力之下,做出不少開創性的示範。因此今年第一屆 Code for All Summit,在我五月底於加拿大渥太華和對方核心成員再度見面之後,雖然明確表達 CfT 已暫停運作,但對方仍堅持發來邀請。
所謂恭敬不如從命,在紐約作個階段性結束/重啟,也算好事一樁。
CfA 的意義(以及後來美國聯邦18F [a]、英國 GDS [b] 和澳洲聯邦即將成立的正式單位 )不待我多說,這部份台灣有相關會議多次帶到。
本次鋒會的主要目標是:
– 定義和評估衝擊
– 建立與政府之信任和夥伴關係
– 運用科技建立政務結構性改變之作法
– 建立社群和運動
– 超越 apps:公民黑客的未來
– 跨疆界的計畫比較
第一天議程
1. 挑戰和經驗
– Codeando México 墨西哥
– Code for South Africa 南非
– Code for Australia 澳大利亞
2. 衝擊力評估
– Omidyar Network
– Code for America美國
– Code for South Africa 非洲
– Code for the Caribbean 加勒比海
3. 挑戰和經驗
– Code for Japan 日本
– Code for the Netherlands 荷蘭
– Code for Poland 波蘭
– Code for Tomorrow 台灣
4. 多樣化的社群
– Code for America 美國
– Code for Germany 德國
– Code for the Netherlands 荷蘭
– Code for Japan 日本
– Code for Mexico 墨西哥
5. 推動政務結構改變
– Code for Poland 波蘭
– Code for Pakistan 巴基斯坦
– Code for Australia 澳大利亞
日前我曾提及這場鋒會,台上的人可能比較不重要(包含我),而台下的人和所代表的利益相關者比較重要。例如台灣朋友比較少接觸的各國國合勢力,或是各地比較積極的地方政府主官等。如何一步一步推敲,推動網路時代的政務革新,撬動最關鍵的關卡,我想接下來有很多的正式的國合計畫。這裡談的不是那種世界銀行(或是亞銀、亞投行)時代的基建,都將陸續公諸於世,尋求全球能人的加入。
這些在 Code for All 所有人摸過的議題,在台灣通常於三五年後各界才會比較普遍的意識到其重要性,是跨及政務、產業和公民社會發展的。所以早點知道,對所有人都有好處。看不見,沒關係,看不懂,也沒關係,但不要看不起,不然就連追都追不到。
更多細節請看鋒會網站,雖然其實這議程還蠻不完整的… 應該也沒有必須完整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