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政府問題是「系統性」的,這是全世界193個國家的共識(也是常識),而且這些問題,我們就先從聯合國體系的部分來看,天天都有各種會議和計畫在進行改革的動作,沒有你找不到的議題,只有你不能參加(因為資格或資源考量)的問題。
這些改革,絕大多數以計畫的形態呈現,計畫內容也絕大多數早已公開上網。資源之豐富,資訊之公開,是全世界政府主要學習和交流的機制之一。台灣早期受惠(或受害?)於聯合國系統不少,各種公開資訊,都還可以提醒我們當初所處的那個年代,原來政府也是可以互相「學習」和「山寨」的。
所以說「政府問題是系統性」的,對於利益攸關者在實務面而言,是派不上用場的。台灣政府所遇到的問題,絕大多數在其他地方的政府也曾經、在當下,或是在未來也會面臨到同樣的問題。你以為沒解過的問題,解不開的難題,不少國家可能都早就聯手解開了不知道超過幾年。更何況,有時候問題是其他國家的利益攸關者帶來的(如東亞網路衝突),或是你帶去人家國家的(如台塑在越南)。這個年頭,沒有什麼事情是單只在一個治理象限(如數位經濟)、層面(如地方跨地方)和邊境(如跨境通報、課稅、追緝),就能被釐清問題的上下游關係。
因此,193個國家所談出的各種機制和問題的解法,台灣不太可能置身事外,也最好不要裝萌裝古錐。但世界不是只有聯合國,政府和政府如何合作解決共同的國內問題,也不是只能靠聯合國系統。聰明的國家機器都知道,當問題發生在國內時,其他歷史發展、法規制度和社經狀態相仿的國家,一定也面臨了同樣的問題。例如台灣近來想遠端抄襲的 Digital 5 數位五國計畫,就是一個例子。那麼,與其自己想破頭解不了,為什麼不聯合其他的政府來解決共同的棘手問題?
於是,一連串國際合作的實務,就浮上了檯面。以一般政府的角度來說,實務的第一關是外交系統,第二關是國合系統,第三關是政務系統,第四關之後,才是現在在談的細節(以及往下還有十八層的科層)。輿論專談第四關,合理。積極人士好談第三關,合理。第一關和第二關,就空了。
有時候國際實務的「壓力」來的又急又快,兆豐金事件就是最近的例子,會把第三和第四關各往上推一個關卡(然後熱度快速消失)。以台灣發展的水平來說,本來不應該在金融治理如此忽視國際規範(或是美國的態度),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當然在金融監理,聯合國系統沒有這麼大的話語權(但影響力仍不要小看),不過懂得基本的遊戲規則,無論是對內部改革還是促進對外部合作的成功機率,都只是第一步的要求。
當然還有其他很尷尬的現象,比如說一年路跑七百場,IAAF 認證沒有幾場,這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實質的影響面從賽會經營、賽事舉辦、選手培訓、廣告贊助、經紀市場等,整串都是因為不懂上游的國際的遊戲規則而無法突破。
政務人員來來去去,我認為對他們長期投資不划算,但對事務人員的投資則是更為必要。尤其是在同其他國家發起和執行計畫的層面更是關鍵。簡單來說:
- 和其他國家政府單位正式聯手解決共同的棘手問題
- 境外解到的問題,要能解到境內的問題
- 境內解到的問題,要能解到境外
- 一定要出錢,而且越公開越好
- 只簽到 MoU 拍個照就沒有下文,零分
可是聯合國體系… 可能絕大多數的人都陌生到不知道要怎麼開始。但從商業體系的角度來想,想想各區域市場定位和商品如何區域市場化,總部和分公司的法律關係,人力招募的區域化,平台開發和在地化,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代理機制和零售商管理等,同樣所接受過的經驗和訓練,如果也懂得拿來在政務系統正規化的運作,我相信會是一個具體突破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