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缺乏了智庫的角色

每天都會有不等的事件發生,如前一陣子的遊覽車事故算是比較嚴重的。但由於缺了「智庫」明顯角色的這一環,討論多半偏向「游擊」。也就是說,檢索工具普及化,不少人也會運作網路,檢索各國政府和政策的相關以成文的規定,努力發表意見,心得,乃至於「建言」。再加上積極度高的新興媒體想下「指導棋」,以顯現深度報導為目標,文體夾敘夾議,事情總是能很快的被討論的很熱絡。

不過,即使一篇報導的篇幅能到達八千字或一兩萬字,多半還是只能說是「深度報導」。

這些報導和其所傳遞的觀點和建議,再透過演算法支持的刪選和快速傳遞,很快就成了有實質指導力量和創造「運作空間」的輿論戰場。至於在政策形成前最好能「備齊」的科學研究、基本數據、長期累積的「文本對話」等,卻是相當稀少。政策和立法脈絡需要長時間的關注,這在處理新型態的議題上更是尤然。

可是在如此快速的節奏之下,若智庫本身沒有「媒體」「操作」的節奏感並且刻意搭上「語境」,各種「類智庫」調性的相關「作為」,如評論、座談、分析報告、研究報告等,大概不容易在目前的社會有什麼角色,更慘的狀況是淪落為「飯桶型」智庫。

「智庫」在一個社會的重要性,這一兩年來我對不少朋友提過。很多在「網路識讀」水平非常犀利的朋友,對不少本地各種議題,都能快速找到在其他國家相對應的「情境」和「範例」,有些人什麼都能引上一兩句,非常「多聞」能讀。可惜這些朋友們,九成九沒有機會和國外的智庫打交道,甚至也不知道智庫有什麼角色,業務型態可能是什麼。這是不可思議的,尤其是當很多人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非常願意主動扮演積極的角色,但卻完全不知道「智庫」環節的缺乏,對一個社會發展而言是一件頗為嚴重的事。

另外,有些身在智庫但已位列管理階層者,對於不同國家智庫的運作,也是單純的不可思議。願意針對議題看比較詳盡的報告(不是報導)只是第一步,也是基本功,但第一步就讓很多待在所謂台灣的智庫的研究人員卻步了。

本文沒有結論,但沒有像樣的智庫,是一種恥辱。媒體不能取代智庫,智庫的重要性,只會越來越高。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