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智慧城市 的悲劇,正在台北市頗大的會場上演。幾個我看到的問題,從一張圖就能點出不少。
(1) 對於自己城市的定位模糊,又過於無知托大
每個城市的樣態、規模、治理、空間發展歷史、財務結構、人口流動都不太一樣,台北市敢說自己的城市是 “solutions hub”,那必然台北市早是「資通訊」解決方案之集大成所在?
台北市薈萃了什麼樣的「大成」?也就是從珠江三角洲和東京灣3000萬人口等級之流,一直到三四級地域城市30萬人口的「大成」,都能在台北市找到嗎?
我們先不算不是亞太地區的城市,免得對台北市府還是資通訊業者的人而言太過複雜。
(2) 完全不知道其他城市面臨什麼問題
什麼樣的資通訊解決方案,是每個城市都需要的?有每個城市都需要「資通訊解決方案」這回事嗎?在一個城市可以套用的解決方案,是其他不同國家的城市可以直接套用的嗎?套用的「範圍」是城市,還是只是「家庭」?如果只是一個小家庭,憑什麼說是「城市」?如果明明就不是城市,為什麼硬要說是?即使是家庭,各個家庭需要支撐所謂「智慧城市」的基礎建設,到位的狀況如何?例如網路?知不知道東南亞各國家戶的真實狀況?
(3) 解決方案,市政府說了就算?
解決方案是來解決問題的,但這問題是誰的?是市府說了就算?那麼是市府說的就算的這些城市,在亞太有哪些城市?有多少個?他們每年在資通訊有多少的採購預算?公共採購是怎麼走的?不屬於工程營造和交通類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台灣有走過其他國家政府公共採購經驗的業者,在這次所有參展業者之間有多少個?那麼這些沒有經驗的,是誰在壯膽領頭?領頭羊他們的經驗如何?他們擅長的市場是什麼?過去市場實績是什麼?
(4) 可能將「解決方案」輸出的城市,是誰在買單?
這些可能的「輸出」的候選城市,過去三五十年來不只根本沒有和台灣接觸過,而且可能早就走上不同於台灣各城市的發展路線。是哪些人在幫他們擘畫這些發展路線?這些人的背景是什麼?是營造營建派嗎?還是?他們一年花了多少投資在這些城市?還是這些人只是需要台灣這些號稱能提供「解決方案」或是 turnkey solutions 的業者的… 一小部分製造產能而已?
小結:我覺得這些對於城市和資通訊發展仍陷於老派經驗的業者,在面臨城市治理作為和環境丕變的大震盪時代,基本上任何大張旗鼓自打雞血的作為,多半只能對國內洗洗腦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