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更多想法,再從一個小經驗談起。
我34歲的時候曾經正式受邀(運氣運氣),參與聯合國一級單位聯合國統計司 (UN Statistics Division) 和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 (UNDESA) 所發起的一級計劃之願景專家小組。這計畫預估為期十年以上,今年已滿第六年,我們小組的成立,是在此計畫被決議產生之後所成立的第一個專責任務小組。
小組內的幾十個人分佈在世界各地,在統計司專人(類似計畫秘書處)的協調之下,花了整整18個月,才讓第一份願景草稿出爐。印象中再經過了36個月後,這份願景的第二個版本也走了同樣的程序才得以付梓。
這計畫後來成為更多計畫的上游計畫,例如:
- GGRF (Global Geodetic Reference Frame)
- UNGEGN (UN Group of Experts on Geographical Names)
- UNRCC (UN Regional Cartographic Conferences)
我自認並非其領域的專家,貢獻也很少,但可能對於特定趨勢的發展有著一些基於地緣實務的見解,因此這難得的機會,當然就很願意多花時間參與。不過很多人也知道,聯合國系統的薪俸普遍偏低,除非是想要一輩子待在這個跨境官僚系統的人,不然有些經驗就好,著實不用花太多的心力在上面。我在完成18個月的任務之後,覺得另有其他樂事可以著墨,再加上當時離開相關業界已滿兩年(註:已缺乏「第一線」手感),於是就沒有參加後續各個大計畫的運作。瑞士日內瓦消費水平不低,沒來由沒事跑去日內瓦,不是很划算。
這個願景小組的產物,後來在某個全球領域發揮了不少作用。就在去年年中,計畫的結論也透過了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 (ECOSOC),成為了正式的決議草案 (draft resolution)。我相信這計畫所造成的影響,絕對已經是遠遠大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撰文者(們)的想像。但整個計畫的累積支出,應該是《前瞻》所框列的數千分之一不到。
聯合國是個極為精細和絕對官僚的官僚組織,所以對這個「機關」有反感的人並非少數,但其一級計劃的執行,真的是有那麼一套。相較之下,我看台灣行政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過程,既不官僚,也不前瞻,更多是不知所云,實在令人驚訝。很多事情看了之後,更是不知如何談起。我算是看的認真的,能看的都在下班後第一時間心平氣和不帶感情的看完了。我只能說,現代台灣官僚、幕僚,甚至是國會諸君的水平,在這個「兆級」計畫的表現,相當的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