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看一次新南向 的《政策綱領》[a],感覺仍然是以完全台灣本位在投射區域發展合作的願景,而在《政策綱領》內所提的框架,則是台灣政府自己對內「交代」的框架,例如對地方政府「佈達」的段落,聽起來非常類似最近被提出的「區域創新」概念。不過這些框架並沒有我想像中要如何和本區域(東南亞)各種框架要如何嫁接的精準描述,更多是偏向說「我希望如何如何」之廝的喊話。
這讓我想到上週一群朋友在日本 #橫濱 慶祝亞洲開發銀行成立50週年 #ADB50 年會。雖然財政部長許虞哲也正式參與了本 ADB50 年會,不過 ADB 所關注的議題卻只獲得了非常低度的關注和討論。
亞行在未來發展的方向有幾大項目,例如:
- 氣候變遷和城市的挑戰
- 永續發展目標 (SDGs)
- 貿易、投資和金融的改革
- 私營部門未來在亞行之角色
2016年隨著亞太地區對開發性融資和知識需求的大幅成長,尤其在「基礎設施」方面,亞行去年的年度援助總額超過了300億美元,創50年來新高。30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就差不多比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部分的新台幣8900億多出了100億「而已」。
或許過去五十年台灣業者所累積獲標(亞行)金額還不到八億美金已是不堪改變的過去事實。不過未來亞行要怎麼走,不妨看一看《聚融亞太未來:亞洲開發銀行50年》的新書,這本書通過三段歷史,來介紹了亞行走過的50年歷程:
(1) 亞洲的經濟發展
(2) 國際發展議程的演變
(3) 亞行自身所開展的各項工作
就算是行行好,先有基礎認知 (baseline understanding),再來談「前瞻」「基礎」,我猜不只比較務實,而且更能和區域各種前瞻議題和資源合作,共同嘗試解決社會發展的問題。
[a] https://www.newsouthboundpolicy.tw/English/index.aspx
[b] https://www.adb.org/zh/news/adb-50-year-history-book-laun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