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篇新聞稿。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指出兩點方向,第一,5G將加速網路社會來臨,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型態,5G不僅是一個產業的翻轉,而是整個社會型態跟產業型態及新科技的結合。第二,5G不僅是電信技術的提升,其終點應是生活型態的創新,再加上軟體、AI、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後端「創新應用」才是台灣決戰的藍海。
從 2G 一路走過來的消費者對這段說詞一定不陌生,聽過 3G、WiMax、4G 的朋友們更是熟悉這些說詞。還記得1990年代末期,當時上網都是一項艱難且需要耗費大量金錢的消費行為。台灣當時的 GSM 普及速度極快,也促成了一波加值服務的熱潮。這頗熱潮的滾動在 internet 和 mobile internet 更為普及後,電信設備商、電信服務商、網路服務業者所促成的各種行動服務面貌,早就不知道讓我們的生活習慣改頭換面了多少次。此時在「5G SRB 策略會議」還在談 5G 將「加速網路社會來臨」,我的合理推斷是,吳政忠的生活經驗和他的網路使用行為,仍然只能代表他那個世代,而且是那個世代裡非常狹隘的一群人。
這件事很有趣,但卻不容易自我承認。這不是說吳政忠的話不對,而是說他的代表性是很有限制的。這個代表性要有自覺,本來就很不容易。不過,自覺的程度即使再高,也很難彌補生活經驗的不足。比如說,我就不容易理解十六歲的少男少女手機的使用行為是什麼,他們的資訊消費行為和經濟消費行為的大致面貌為何,以及他們對於「網路服務」本身的認知投射到對於網路社會的理解和行為,在過去十年間是如何被動建構起來的。
套句白話來說,現在紅的是什麼,我抓不到。這個紅有時候還不是只在台灣紅,還可以紅到美國和聯合國(關鍵字:BTS)的正式場合。
簡單來說就是,我大致可以抓到一些脈動,但這些世代生活行為的脈動如何被促發,被商業力量轉換,或是被文化和商業促銷推動者,我沒有辦法直接跟你侃侃而談,我需要觀察,而且是有系統的觀察,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我承認我沒有辦法很懂,因為我的生活經驗和十幾歲朋友的生活經驗,交集不足。這點短時間內並不容易「彌補」。可是我只是一個人,頂多是管管幾個團隊,不是一個 5G 政策「下去」,影響到千萬人。我的不足是普遍的現象,也不會「壞事」,但「吳政忠」的不足,這造成的後續影響就很可怕了。
回到吳的這句話,在網路社會,我判斷他的生活經驗基本上是「光棍」,是一種很純化過後的網路生活經驗。這也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說 5G 茲事體大,即使他知道終端設備不是決戰點,但除此之外,別說整個世代的生活早就泡在網路之中,這是好幾個世代的共同經驗,而這個經驗是跨國界,跨世代的。
至於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可說是鬼扯懶蛋。這些和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毫無關係,就算有關係,可能也不是你想像的那種關係。比如說,所謂人工智慧在美顏 app 的處理,以及大量人臉辨識資訊和消費行為的圖譜描繪,這事不是有地域的差別。吳政忠當然不會自拍,就像我也不習慣自拍是一樣的。但會自拍的人不少,而且這是非常驚人的生活型態改變。這個改變在 4G 早已發生,5G 還有什麼著力點,不懂自拍的魅力,大概也很難說出三句話來分析分析。
「趨勢」「智慧」「應用」等在 5G SRB 會議席間侃侃而談,如果缺乏生活經驗,我也不清楚這些趨勢是怎麼樣的趨勢。生活經驗普遍過於純化,等於是看到一群光棍坐談如何踏入花花世界,引領風潮。生活經驗很難再培養,我們況且可說這是非戰之罪。想像力不足是致命點,尤其是想像力不足會大幅暴露在科技政策詞彙運用的貧乏。可是這也很難改善,那麼至少要有多點對網路社會觀察力吧?再沒有觀察力,光棍尚且知道自己是光棍,連自己的市場是圓是方都看不清楚,那絕對是只會更糟糕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