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是一個很特殊的單位,日前沸沸揚揚的人事異動之事,就算不想經意也會被動留意,而且這種好戲又是人人愛看,但我既非當事人。既然不是當事兩造,牙擦之言,不該多說。
或許可以好說的是資策會「改造」這回事。在蔡英文上任之前,有不少團體公開「呼籲」應該對資策會「下手」。這些團體的組成份子不一,目前也能公開檢索到不少訊息。團體所代表的利益結構,有屬於公共利益者,有屬於利益團體的利益,也些則是看不太出來。但這都很正常,沒有利益團體的公開呼籲,可能才是更為奇怪之事。義美的高志明堪稱公開呼籲之翹楚,在公開場合他身旁站的人,應也可視作為對資策會和科技政策改造,屬於態度積極之人士。
時間快轉,於是在蔡英文上任之後,資策會的體系也有所改變。在過去數年,資策會各所的編成,在印象中常常是因為政策的目標而有所變動,比如說今天某所叫做A所,兩年後換做B所,但原班人馬變動不大,而資策會的辦公地點和駐點又多,就算是業務和資策會有交集,也不可能窺知人事全貌。但很明顯的是,有些所沒幾年就消失了,有些所常常有很新奇的新名字,但站上台的卻是同一批人,也就是在蔡英文上任前能看到的這些高階管理階層。
在刺激的2018年,這件事有了變化。連我們日常業務和資策會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產業,也會被迫知道一些事情。我有熟識朋友在資策會擔任中堅幹部已久,也有新認識的朋友後來足當大任,或是後來被 spin off 出去,成為規模不小的公司。不過我關心的事有兩個層面,也和八卦毫無關係。第一個是類似「資策會」這樣的法人單位,在政府科技政策的發展,扮演了關鍵、隱匿又公開的角色,在改造之年要如何著手,刺激事一定會發生不少。這些利益牽葛頗為綿密,雖然說科技預算不若國艦自造(國防)或是軌道系統(交通)龐大,還不至於有殺身之禍,但一個關鍵法人的內部人事和預算分配之連動關係,卻是比很多花真大錢的領域來得更為「細膩」複雜。我們也都同意,改造是要改造的,但要怎麼改,要產生共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
資策會的刺激2018改造之年,我也意外的被找過幾次,以外部人士的角色開會。這些參加會議關不關鍵,我沒有辦法下什麼判斷。就算有幾言,也落不下心來整理。這單位的錯綜複雜公公婆婆很多,而且和許多規模比較大的公司類似,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整體。幾個月下來,我有兩點關於「人」的部分的觀察:
- 人力資源的同質性太高:這包含管理階層過去成長的文化背景,所待過的組織經歷,以及所待過的法人,還有就是國際經驗極度缺乏,普遍就是留學經驗。團隊經驗的侷促和同值性過高,對這種法人應該是很要命的,尤其是在因應趨勢,面對潮流,理出脈絡,提出建議,動手解決的這幾個階段。
- 關鍵角色,幾乎沒有女性:我在幾次開會之前,都主動和窗口建議一定要多找女性代表,很可惜的是,我所參加過的幾個會議,女性代表的比例都遠低於10%。有些會議清一色全部是男性,在現代社會參加這種會議,幾乎是一種近乎恥的舉措。(不同世代可能體會不同)
至於其他,懂資策會的人不在少數,我只是感覺死胡同裡委婉的打轉也不是辦法,但在上述兩點,或許是可以有積極作為。這兩點是屬於人的「體質」,體質好一點,做很多事可能比較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