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劇情純屬虛構,若有雷同,請勿嚴肅對待。
某日,某位大老A來訊,問說,你這東西有沒興趣,某某退下來的大老B想談談。我隨即回覆說,這東西(是一套跨國的服務),我大約四年前摸索,不只實際申請,身旁有有一些人申請過。這些人有的在台灣,但更多的外籍人士,所以應該有些一手經驗能談談。況且日前我和這服務的小組才通過信,想必對於服務的認識,比見報才知道來得更為準確吧。
大老B在會議召開前的一兩個月,擲筆投書。但寫的脈絡不只不對,也有自己想像成份太高的普遍問題。我這裡指的「普遍」的意思就是,這服務就在網路上,誰負責什麼也都聯繫的到。要了解來龍去脈梗概沿革,不能只見報了解。寫封信,打個電話,去的時候約幾個人,這都是一頭栽入一個領域所必要的基本「投資」。或是,來自東方神秘世界的大老多有身份在出席場合是否相稱之自擾,不過大老A並沒有這架子,合理判斷是,他沒有幫他動腦動眼的團隊。而且心急如焚,燒到心坎眼兒去了。
於是在幾封信和訊息交代來龍去脈之後,在下當然不敢推辭,只說聽聽無妨。但我人不在本地,只能在異國的遠端。也感謝支援團隊的努力,最後還是撥入成功。心裡盤算著並不是此事會如何在會議上被討論,而是,此議題茲事體大,大到連超大型國際合作組織都不敢正眼以視,更何況是在某短短會議三兩小時內由大老(複數)來主持。我也好奇誰會出席,誰會講什麼,這些針對此超大議題的討論,會如何展現出各單位本位意識的思考(這很正常)。
是日吉時,拜神奇的網路科技,成功撥入。一萬公里的距離,感覺被縮短到只有十米。於是早該退休的大老B,溫文儒雅憂心忡忡的談他的遠見,他的志業,他的願望。
我人不在現場,所以噴飯無妨。但現場「表現」,大幅驗證了我的猜想:看報的成份太高,這是看事情的死罩門。但現場另有大老 C, D, E, F, G 等君,還有小老 H, G, H, I… 等一字排開,軍容壯盛,旌旗飄飄,好不深刻。不過在會議召開議前,並無框定之討論範圍,也沒有「期許」的管理,除非身在大老圈子內,否則幾個便當,一壺便利商店的沁涼茶飲,能嗅其味,嘗其道,但果真不知其陣仗之妙天也。明哲之途,就是各表其志,從A輪到Z,類似小學生的舉手回答。
每每參加類似會議,都有回到十二歲溫馨單純的夢囈(憶)之感。
這種大老主席型態的會議,讓一群聰明人的腦汁開始噴灑四濺,不過問題是,灑一灑之後,一陣夏夜微醺的南風,讓整個議題的討論在夜月還沒高掛前,提早風乾死橘(🍊)。我想是大老A到了這場合,才發現原來不是這麼回事。
最後有沒決策,我也不知,因為這會議的目的為何,玄妙紫微 ☯️,只有奇門之傳者能得見悟。但高人見多了,腦汁嘴角亂蕩餘波,還是會被噴濺到。有些識見真屬上乘,可惜哀哉,名為智囊,常常只有飯囊之結局。
會後,我把電腦移到另外一個房間,同事三人摩拳擦掌,要和美國大律所開會。我不是律師,但深知對方是大律所,議題要定調,concept note 要有,談論什麼主題要很清楚,不清楚的也要知道是不是在這次要搞清楚。對方律所兩千多人,腦汁濃厚,沒準備會被看笑話,而且會影響到我們自己所舉的大旗。競競業業,不敢假手。至於前場大老雲集但兩小時內本質上遂行告終如射後不理的苟勢,只好放在夢裡,不堪頓泣,再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