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大哥大要長大

農曆春節前被幾位朋友問到最近一件關於台哥大的人事案。我對此人事案本來沒有興趣,一來已經不是台哥大用戶,二來也不是小股東,與其說要看熱鬧,倒不如揣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順便也想想台灣電信業者的時代困局。年後聽到幾位電信業的朋友要離職,不禁又想到關於這家公司的兩三事。

我大約二十幾歲離開某入口網站時,應聘拿到了這家公司的 offer,準備要弄「加值服務」。當然那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經理職,跟年報上的n位副總當然不可相比。不過在那個年代有段網路人進電信業都會有感的經歷,就是「網路」的「威力」對電信業者來說,不只是天邊遙遠,甚至可說是老電信人心裡頭「看不起」或「看不懂」的領域。2007年初,晴天霹靂的 iPhone 也尚未問世。當時我考慮良久,沒有接受這個 offer,去了其他地方。

十多年過後,最近喊得很熱的 5G,台灣的電信業者有何盤算,我暫時看不大出來其打法套路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過去 GSM, 2G, 3G 和 4G,每次似乎都要有風雨將來之勢,但 4G 的現在,真正具有規模的網路業者,早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根本可以不太甩電信業者。這種網路翻轉的態勢,對於尚未退休仍在崗位上的電信業者從業諸君,不太可能沒有感受到。在 2G, 3G, 4G 的年代,台灣的電信業者似乎錯過了一波又一波的全球風潮。這當然不是很精確的描述,但整體來說,是給一般個人消費者這樣的感覺沒錯。我還記得以前有 ezPeer, 有 CatchPlay,有 M+ 即時通訊服務,有台固,這些服務和事業體(團隊)後來無論發展如何,也讓人「擔心」電信業者在面對5G時,到底會不會重蹈覆徹。

台哥大有幾個事業群,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就是個人用戶事業群。根據年報的資訊顯示,這個事業群的副總也最多,可見其業務高度繁雜。但台灣大哥大要長大,我們來推敲看看,個人用戶事業群,就算窮盡菁英和經營團隊之力,到底什麼是成長天險?

比如說人口紅利,比如說換機週期,比如說資通和娛樂費用佔可支配的收入比例多少等,或是說,花在「網路」上,心理覺得可以花多少。我猜台哥大的個人用戶中位數年齡,應該比中華電信來的年輕,但比台灣之星來得高。他們對於自己用戶的 ARPU 貢獻推移,應該很清楚才是。但是,人口紅利的減少,或是說,台灣中位數年齡接近41歲,或是說,40歲的人口總數是10歲的2倍以上,或是說,小朋友變少,所以老爸老媽要幫忙付的手機資費,也不太可能保持高度成長。上面幾個大環境的因素,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這些不可逆的趨勢,推估個3年,5年和7年,5G 商用市場在7年後可算進入成熟初期。根據通傳會的說法,2020年5G釋照,2年後商轉 (2022?),2年算是成長期 (2022~2024),邁入2025年,剛好是6到7年的時間。

現在60歲的,50歲的,40歲的,30歲的,6年後會怎麼花錢在網路上(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區域),心裡頭覺得花多少在網路上是合情合理的,這就是個非常有趣的課題。台灣的老齡人口花錢越來越精明,但年輕人越來越少(而且是少很多),但年輕人的 “disposable income” 也是越來越少。所以有些大局勢之不可逆,在這個市場基本上也可歸類於不變的變數。

好吧,我們或許會這樣想,人自己本身要透過什麼終端設備連上網,已經到了飽和。全台八百多萬的戶數,就算做到底,這麼多家用的連網設備,基本上只要一條撥接就能搞定。很多有門牌的家戶,連網早已被行動寬頻取代,而且隨著人口統計分佈、住宅使用和網路使用習慣,固網要繼續打原來的路線維持成長,大概不怎麼樂觀。能有3張以上SIM卡的人,有足夠所得支配願意花在資費的族群,你說過幾年不會受到人口紅利減少的影響嗎?我是不太相信。行動通訊用戶數,三千萬算是門檻。

所以救世主就落到了 IoT,也就是傳說中萬物聯網的物聯網。例如有人很嗨的表示,一平方公里5G連線密度,可達到一百萬個連線設備。。。但在推敲這些美好情境時,我們還是回來個人層次,畢竟付錢的是人,而個人用戶的量還是挺高的,而且遠遠高於企業用戶。我總認為 IoT 實在不太像是個人用戶事業群會愛推的業務項目。即使是像我們這種個人用戶花錢在電信資費累積超過百萬的,要想想錢還能花在哪還不覺得被坑被溢收,還真是不容易的事。

顯然,台灣大哥大要長大,就算只是要支撐遠大的「情懷」達到「兩倍」市值,如何讓「銷值」不要繼續往下點頭,可是很需要大智慧的。

我這時就回想起某年和印度 Airtel 代表打交道的一件事。Airtel 在1995年成立於印度,在之前,只是組裝台灣西陵電子話機的一家印度小公司。但經過了20多年,目前在印度的行動電信用戶數已達到4億3千萬之譜。以此標準來看,Airtel 不只是印度第一大業者,也是全球第二大的業者。在它的前面,只有中國移動 (China Mobile),但中國這個市場已經飽和,而印度智慧手機的普及率,也只有三成出頭。印度的中位數年齡差不多是28歲。。。

如果只是靠著國內市場,那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不過如果你來往於非洲和南亞諸國之間,你會知道 Airtel 在這個(跨)區域的 B2C, B2B 服務,可是一等一的厲害。事實上如果你真的常常往來全世界最後具有大成長潛力的單一市場(印度)和最後一個大區域(非洲17個主要國家),你就不可能不會遇到 Airtel 這家公司。

雖然一家電信公司能不能「長大」不能如此輕率來看,但看似在電信本業傳統保守的 Airtel (1995~),顯然比台灣大哥大(1996年9月發起籌股)更有機會能在未來以數倍之姿成長。

所以,要真正長大,到底是需要什麼?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