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是前幾天公開的。公開的場合對台灣利益相關而言可能很陌生。我在2016年3月和10月提過兩次(第一次、第二次),也鼓勵過台灣的政府單位、法人和政黨智庫參加。但目前得知,參加過慕尼黑安全會議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的人都不在檯面上,在檯面上的都沒參加過這個享譽全球,以歐洲視角和安全領域為主的會議。聽過的人也絕大多數是因為今年轟轟烈烈的「華為案」後才得知。
Google 這份白皮書是透過 Kent Walker 講出來的,他是 Google 全球事務的 VP 和 Chief Legal Officer,他是網路科技業的老兵,也在美國司法部服務過,業界不會陌生。他另外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他在 Google 的智庫 (google.org) 也負責法律政策、信任和安全的事務。慕尼黑安全會議雖然對於網路業者而言比較陌生,但不實資訊 (disinformation) 的「危害」,已涉及很多安全領域。這裡所指涉的安全,包含如國土安全、區域安全、軍事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等,而今年「網路安全」實為要角之一,所以 Google 在歐洲大選前選擇這個會議發布政策,是一個安排已久的橋段。在這個平台上希望對話的人也比較對,因為不實資訊影響到的領域是全面性的,這點台灣的朋友感受普遍是有的。從安全視角來看資訊、訊息流、商業公司平台、政策和社會安全等分項構面,能探討到的面向,能使用的政策工具,相較於台灣習慣的以媒體視角來看,又會稍微不同。
這份白皮書淺白,頁數不過32頁,沒有法律用語,也沒有艱深的科技詞彙。誰適合看這一份呢?我想法務當然是第一順位,公共政策的人也算,身上背著媒體業務的台灣業者,我也推薦針對 Google News 和 Google Search 篇幅部分閱讀。另外就是 Google 廣告服務在處理「廣告主揭露」的一些做法,廣告公司也不能錯過。有興趣的 YouTuber 也可以看看。由於特別提到是 Google 全球針對其各產品線和服務的政策,報告內有不少參考資料,各位可以多多按圖索驥。這份白皮書算是一個省事,省力的管道。
但我不是來幫 Google 解釋他們這份報告是要談什麼的。Google 的全球政策,也不一定會是 Google Taiwan 的政策。當然這樣描述也不是很精確,但如果你手邊的業務牽涉到「假新聞」,最好對於網路公司的全球事務是如何分工的,要有一定的基礎了解。Google Taiwan 怎麼處理不實訊息,當然是眾多平台的「犖犖大者」。這份全球政策了出爐,有架構,有白紙黑字,有留下的討論空間,拿這個「框架」和利益相關者談,大概會比較輕鬆。也些政策方向的描述,在台灣可以套在幾個產品線花點時間檢查,確認一下 Google Taiwan 在部署和處理方式,到底和全球政策有多少落差。這些落差是如何發生的,例如:
- 本地編制不足,例如本地只有一兩人編制,所以根本無法大量處理因為2020大選來臨而可以預期的不實資訊充斥在 Google 的特定產品線
- 區域分工的關係,在幾個產品線,目前有違反 Google 這份全球不實資訊政策的現象,但「收單」的單位,不隸屬於台灣團隊,也不是台灣團隊在進行決策
- 或是技術本身還未盡完善,尤其是內容的偵測處理,還沒有在地化
- 或是另有不好啟齒的地緣政治和市場考量
- 台灣總不是優先處理的市場,或是沒人找他們
報告內容我就不多介紹,煩請自己看。在產品線部分,處理不實訊息的政策三大方向,講的很清楚了。有些事情的優先順序,也講得很白,例如今年 (2019) 的關鍵就是歐洲和印度市場。另外就是幾個產品線的內容政策,多多少少也會有預期可以拿來處理不實資訊的章節和條文。比較大的產品線的相關政策,應該有繁體中文版。
四大產品線
- Google Search
- Google News
- YouTube
- Google Advertising Products
三大處理政策
- Make quality count
- Counteract malicious actors
- Give users more context
對外合作部分
- Supporting quality journalism
- Partnering with outside experts
至於對於未來危機的處理,則有幾個方向
- Protecting elections
- Expecting the unexpected
這兩個跟台灣的狀況比較遙遠,例如在所謂「保護選舉」部分。不過如果有人很熟 Google 旗下的各種主要產品線,在這部分就不難理解。
另外,YouTube 可能不少台灣的利益相關者會完全忘記列入「假新聞」的討論,我想這主要是因為自己個人的資訊消費習慣所囿限。YouTube 在各地區所累積的每日收視時間,以及佔據特定年齡和族群的生活時間,可說是不下於社交媒體。另外比較關鍵的是,相關的「假新聞」討論絕對集中在社群媒體 (Facebook) 和通訊軟體 (LINE),但卻忽略了檢索、新聞和廣告等,雖然這些不是大眾輿論產製的訊息空間,但卻是傳統媒體和各種針對性的政治廣告和訊息所活躍的龐大通路。
簡短以上。如果有人想討論,我們可以試試看約些人。這份要解讀的好,需要一點跨領域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