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位基本上都是社群媒體普及普遍的最新「受害者」。
- 郭芷嫣(長榮航空)
- 顏正義(法務部調查局)
- 渠姓同仁(法務部調查局)
主要的原因是四個不足:
- (a) 公私領域認知
- (b) 網路空間特性認知
- (c) 身份認知,以及
- (d) 通訊傳輸保安認知
會發生在三位身上的這些「悲劇」,都有共通的肇因。這三位年齡和背景應該不太一樣,調查局新聞稿的渠姓同仁可能四十多到五十多左右,長榮的郭君大約三十多,顏正義則是接近六十。
目前社群軟體的使用慣性(或是使用慣例),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多半不察其特性。又不是這一行的,怎麼會知道這麼多這麼細?於是在發送訊息時,學校沒教,同仁沒教,所處的單位機構沒教,也不知道有慣例可以依循,進一步保護自己、保護自己所關注的公共事務議題,還有保護自己的單位。這狀況目前看來,離2020年總統大選越近,只會越來越嚴重。這四個不足,不盡然是個人的責任,但如何從保護自己和身邊所愛的人開始,是我比較關心的。
什麼是 (a) 公私領域認知?
比如說,Z君在臉書申請的帳號,是以個人真實身份申請的,因此在自己的頁面上所發佈的訊息,理應是私人身份可以主張的私領域。但這個真實的個人帳號用久了,朋友越加越多,有些是家庭成員,有些是過去的同學,有些是目前的同事,有些是教會的教友。朋友幫眾們,透過 Facebook 和 Facebook Messenger 進行日常公務、私務的訊息溝通。公私領域的界線,從身份、帳號、內容本體和互動慣例,全部綁在單一帳號,界線已經非常模糊,根本沒有界限可言。突然有一天,Z君被媒體鎖定,於是在個人 timeline 上的訊息,不管是「開了地球」還是「沒開地球」鎖給所謂的「朋友的朋友圈」看,但其朋友清單已達到三千人之譜。這訊息讓他上了版面,也不知如何收拾。
或是,Z君註冊了一個可以回溯到Z君真實身份的 LINE 帳號。最近在一個處理涉及公務或是公共事務的群組內發言,發的言是以個人角度出發。但這個私人的封閉群組,被同群組的同仁截了圖發給媒體。媒體以此議題有公共性為由,大肆加以報導,導致個人公務上的不便,最後可能丟了工作。截圖的人對嗎?因為議題有高度的公共性,所以我就可以截了Z君在封閉群組的對話,發給媒體嗎?
什麼是 (b) 網路空間特性認知?
比如說,Facebook 上一個「開地球」的訊息,是公領域空間,還是私領域空間?這訊息外部的搜尋引擎搜尋的到嗎?為什麼我朋友只有一百個,全部都是認識的,但在他們的 Facebook timeline 上,總是看不到我的訊息?明明我的交友狀況單純,我只「鎖朋友」的訊息,其他人也看得到?甚至是有些我2013年上傳的照片,竟然還在外國的網站看得到?不認識的人突然在 Facebook tag 我,我要怎麼辦?這個被「連結」的動作,在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或是 Twitter 服務,有什麼不同的意義?
一張在臉書購買粉專的截圖,是真的還是假的?一張所謂的從私人封閉群組流出的螢幕截圖和對話紀錄,是真的還是假的?真的要如何確認?若經過變造,那要如何快速的檢查?還是網路截圖根本不具有信度?什麼樣的截圖信度比較高?私人封閉群組的截圖會流出,在軟體服務面,有什麼可以預防的機制?
網路的私空間和私領域,全部都變成了公領域,那網路的私領域空間,能安心說話的地方,哪裡還有?
行政院院長的 LINE 要求我追蹤加入,如果他下台了,他會有我的資料嗎?誰會有我的資料?我追蹤的官方帳號,會看到我什麼樣的資料?這資料會留多久?
什麼是 (c) 身份認知?
比如說,我的帳號就一定是我嗎?我只能有一個帳號嗎?有多個社群媒體帳號,就是假帳號嗎?為什麼公務身份要和私務身份混在一起?如果公務身份和私務身份在社群媒體上混用,風險是什麼?還是我的真實身份,在網路上完全都不該揭露?
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是公身份,還是私身份?我是用公身份在談?還是用私身份在談?我在公共的網路空間用私身份談公務,這樣合理嗎?我在私人的網路空間用私身份談公共事務,我的身份就該被公共化嗎?我該學習那些擁有高度公共身份,但在公私領域遊走順暢的人的網路行為嗎?
學齡小朋友怎麼辦?學齡小朋友在臉書上使用 Facebook Messenger 以方便和同學討論回家功課,這個真實的身份,過了三年之後如果在社群媒體繼續沿用,會有什麼風險?怎麼保護自己?為什麼我的德國同事說我可以追蹤他的 Twitter,但他的 Facebook 一直不給我,甚至說他根本沒有 Facebook 帳號?
什麼是 (d) 通訊傳輸保安認知?
什麼樣的訊息會被監聽?監聽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幾位進行的是需要高度秘密保安的通訊行為,那麼在帳號和真實身份選擇與連結、任務的派送、議題的討論,以及事後的議題清理,我真的要用 Facebook 或 LINE 嗎?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通訊服務或是工具?如果我們幾位進行的,不是需要高度保安的,但並不想把這些訊息外洩,那麼,我該怎麼辦?
小結
以上皆非遙遠不可及的天邊遠議題,但在紛紛擾擾的「資訊戰」「恐慌」之下,知道怎麼開始抽絲剝繭,一步一步建立保護自己的防線,應是當務之急。如果是機關單位,可以從建立單位本身的「社群媒體守則」開始。不要小看這種類型的文件,實務上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