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只是閒聊用。主要是純網銀釋照捲起一波風潮,激發不少對於純網銀未來服務樣態的討論。但我回想起 LINE 除了有人討論的季報之外,還有在美國證管會 (SEC)_所申報的 Form 20-F 文件。後者揭露的資訊量很高,對於觀察一個在美國和加拿大以外註冊的上市企業,有許多參考價值。從 Form 20-F 來推敲在台灣市場拿到純網銀執照的 LINE 會如何發展,聽起來有點遙遠,但至少對於這個在台灣網路社會舉足輕重的事業體,會有更明晰的了解。
相信各位朋友在過去幾年都曾經在不同場合會被問到,LINE 到底是韓國公司還是日本公司。而問這問題的時候,當下想問的下一個問題可能是:「我的通訊紀錄韓國會不會監控?」這問題非常難回答,原因是,LINE 事業體旗下有將近30間公司,橫跨韓國、日本、香港、台灣、新加坡和越南。但明確來說,韓國的 Naver 集團對於註冊在日本東京的「LINE株式会社」擁有絕對的控制力。我們常用的通訊軟體服務,是由登記在內湖的 LINE Taiwan Limited(台灣連線)負責部分業務。在台灣市場,另外有 Line Biz+ Taiwan Limited(一卡通票證)以及新上場的 LINE Financial Taiwan Limited(台灣連線金融科技)兩家分屬集團內策略型事業發展的公司。
看到這邊可能一般消費者頭都暈了。反正我們若只是終端的使用者,會面對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品牌服務,例如 LINE (messaging), LINE Pay, LINE Music 等。那麼,剛才提到的 Form 20-F 文件,洋洋灑灑的三百多頁純文字,還有什麼是我們進一步了解此集團和其服務所應該知道的?
第一個是,LINE 在台灣的使用者早已飽和。或是說,根據 LINE 所揭露的資訊,MAU(每月活躍用戶數)在2016年3月達到1900萬,三年來成長幾乎已經面臨的飽和(瓶頸)。各位今年所看到 LINE 在台灣各場合說的「台灣有2100萬活躍用戶數」,在2018年3月份已經達到這個數字。這裡就有第一個問題來了,因為根據 TWNIC 的2018年的「台灣網路報告」來看,全台灣的上網人口推估約莫是1866萬,整體上網率為79.2%之譜。2100萬和1866萬有高達234萬的落差,這差距需要解釋。知道答案的可能先埋藏在心裡。
Form 20-F 第60頁提到 LINE 自己如何看待這些使用者統計數字:
MAUs are a measure of the size of our active user base. We define MAUs in a given month as the number of user accounts that (i) accessed the LINE messaging application or any LINE Game through mobile devices; (ii) sent messages through the LINE messaging application from personal computers; or (iii) sent messages through any other LINE application from mobile devices, in each case at least once during that month.
這樣就很清楚了。在 LINE Game 有用戶帳號的,也會納入計算的範圍。透過極為有限的公開資訊,我們再把 LINE 常說的台灣有「2100萬活躍用戶數」的數字再看得更清楚,我們會有幾個問題,例如:
- LINE 的使用者帳號在申請和使用上,有什麼限制?
- 我需要手機號碼才能申請一個 LINE 帳號嗎?
- 一個手機號碼只能「註冊」一個 LINE 的帳號嗎?
- 兩個手機號碼能不能註冊同一個 LINE 的帳號?
- 免手機註冊多個 LINE 帳號的情況?綁定臉書帳號的活躍用戶數量在台灣大概是?
我們根據通傳會的「行動通信業務(2G、3G、4G)客戶統計數」數字來看,截至今年6月底,發出去的大致是「2925萬」的用戶數量。所以加減乘除算一算,LINE 的台灣 MAU 活躍用戶數,如果100%都有綁定手機號碼,那大概是佔台灣行動通信業務用戶數的七成。不過當我們聽到「2100萬用戶數」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以為這可以等同於人口數。但經過上面的簡單推敲,我們應該可以理解這個等式是不能成立的。那麼,在總台灣的人口當中,有多少比例是 LINE 的活躍用戶數了?我想這數據很重要,因為對於一個網路服務在特定市場的滲透率 (penetration rate) 的狀況越清楚,就更能準確估算平台級網路服務的影響面貌如何。過於高估和過於低估所造成的判斷基準不穩定,我想這個年頭不應該還犯這種錯誤。因為我曾當面聽到負責相關政策的政府僱員說,LINE 有2100萬人使用,那不是等於全台灣2300萬人都在使用了。
我們從主計總處的統計網得知,2018年底,台灣14歲以上下口有300萬人,65歲以上人口有345萬人。這兩個族群加起來接近650萬人。15到64歲則有1710萬人。14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口上網比例,一定遠低於15到64歲的人口。以我個人經驗來看,LINE 在台灣的「使用人口數」,大約是1650萬上下之譜,應該只會更低,不會更高。這表示,台灣的總人口若是2350萬,那麼大約有稍低於70%的人,在理論上是可以透過 LINE 的服務接觸到的。
這一部分就先看到這,我們再來看其他大項的數字。這個部分有段 “User Engagement” 的篇幅,談到:
- 每日平均發送訊息數量
- 每日平均接收訊息數量
- 每日平均發出貼紙數量
以下為相關數字,我懶得打了,直接貼除。LINE 雖然沒有把市場別的數字揭露,但在前一陣子的「LINE訊息查證」平台上線記者會,提到了一個數字:93億。
時間以每季結算,左邊是2016年三月,右邊是2018年12月。「每日平均發送訊息數量」在2017年6月邁入最高峰,達到46億,之後一路緩慢下降。「每日平均接收訊息數量」也在2017年6月達到最高的245億,但下降的幅度較「發送」為低。至於「貼紙數量」,在2017年3月達到歷史新高,為4億3千萬,之後偶有佳作,但整體來說是繼續下降的。聰明的妳一定想到了,那 LINE Taiwan 說的93億,大概就是發送和接收訊息的總和,不過那個數字沒有時間點,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個月的單日平均數字。
「93億」合理嗎?可能合理,但 LINE 在台灣活躍用戶,遠低於日本和泰國。以2018年12月來看,在群組間傳遞的訊息,平均數是266億。假設93億也是當月的數字,那麼台灣的訊息傳遞數量在 LINE 全球市場的佔比是:34%。我們看一下各市場的活躍用戶數佔比,總活躍用戶數是1億6400萬 (2018/12),台灣市場的用戶數在全球的佔比是12.8%。
在 LINE 全球市場,佔了約全球12.8%的台灣活躍用戶數,所傳遞的訊息數量佔了全球的34%。前面有提到,Form 20-F 裡面在這部分的數字沒有切到各的市場。我們假設93億的數字是貼近事實的,那麼台灣用戶的行為特性,在這幾個數字的比較之下,我們也可以推敲出這個市場的特質。例如在「LINE訊息查證」平台上有一個欄位叫做「總舉報訊息數」。這個欄位的數字最近幾天一直停留在1.2k左右。如果每天台灣市場用戶帳號間傳遞的訊息數量是93億。那麼1.2k佔了所有傳遞訊息的比例是多少,也可以拿出計算計算算看。搞不好算了幾次之後,就會更加應證了我上一篇文章的最後推論。
LINE Games 也有自己的 MAU,但看來情況不妙。與其他 user engagement 的數字表現類似,每季緩慢下降,暫時看不到抬頭的日子。
另外一個有趣的指標是 MPU,MPU 應該是 “monthly paying user” 的縮寫。LINE 在全球產品線部分需要有變現的方式,「內容」的變現 (monetization),比如買貼紙,買佈景主題,買遊戲等,都屬於變現的業務方向。這部分的數字如下:
詳細數字就不多說明。在1億6400萬的用戶帳號之中,有購買行為的大約是5.8%,意即,在一百個用戶帳號數內有購買行為者約有5.8個用戶帳號數。這個數字也蠻有趣的,但同樣的,這一欄並沒有將各別市場的數字揭露,我們只能猜想到底哪個市場的用戶,比較願意花錢買貼紙、佈景主題或是遊戲了。
Form 20-F 內還有少部分和廣告有關的全球表現數字(例如 impression),但這部分的描述畢竟不是 Form 20-F 的目的,所以對於習慣看傳統網路內容透過廣告變現指標的朋友們來說,妳會找到個相關數據,大多是和廣告有關的營收數字。
與財務有關的數據也非常之多,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多翻翻。台灣多年來在本地註冊比較像樣的網路公司能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者,幾乎是零,所以網路公司的 Form 20-F,比較少人討論。但 LINE 在台灣的普及度和影響力絕非一時三刻可以講得清楚,而且不是美國註冊的網路公司。透過公開資訊了解這家公司的財務表現,對於研究政策和產品策略的人來說,可說是必要的功課。我猜台灣幾家 LINE 公司的員工認真看過自己上市母公司 Form 20-F 的應該不超過五個人,這些數字的探討,或許他們可以找時間自己內部討論討論。日本那邊的季報,看過的人比較多,但 Form 20-F 真的比較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