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不多介紹,直接進入主題,隨手舉這兩週少談的各種由社會環境和安全出發的觀點。
- 外送員之死引起如此大的風波,有幾個因素,但最明顯少談的,是機車作為外送普遍載具的這個事實。如果是自行車發生事故、或是電動自行車發生事故(例如中國)、還是小客車發生事故,以安全視角來看,都會不太一樣。整個事件的主要問題,除了不同利益攸關者談的部分,機車安全是不可能也不該忽視的要素。
- 台灣機車密度之高,這是想當然耳的感覺。但在看待外送員之死前,我們至少要對相關的基本數據更為清晰。例如台灣地狹人稠,在全球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國家之中,密度排行第二。機車數量接近一千四百萬量,輕型機車駕照擁有人口佔總成年人口比等。
- 一些社會、地理經濟特性的要素,也必須有所認知,例如商店的營業時間遠較這些網路外送總部母國(如英國、德國)來得更晚、更長。各城鎮每平方公里範圍內街廓之間各種等級道路密度,遠較中國各城鎮更緊密,也幾乎能允許機車直接穿行。智慧手機普及率超高、擁有銀行帳戶的人口比遠高於絕大多數的東南亞各國。
- 機車部分,便宜入手、相當可靠、機動性高。但擁有各級機車駕照的人口,在考照和上路後的階段,安全駕駛的訓練幾乎等於零。
- 在主要城鎮,複式型態 (multi-modal) 的交通載具相當普遍。機車必須與汽車、自行車、行人、大眾運輸系統(如公車)等共同使用道路。許多網路外送公司的母國,其複式交通的狀況不若台灣複雜、交織且普遍。
- 亞熱帶氣候,海島,氣候因素影響交通安全因素甚高,對機車而言,甚至可能有季節性的多發事故型態。
到機車本身的安全特定,我們也簡單說明為何和其他交通載具如此不同。這部分很重要,因為除了檯面上急欲解決的幾個問題之外,傷亡事故會不會大量發生,都取決於這個環節,而不是其他的主題(如所謂的「新型態數位經濟」)。
- 一般外送員所自備的機車,多為輕型到重型機車(排氣量低於150cc)。
- 機車後面所加裝的保溫袋,材積很大,會影響機車操作。重量不是問題,是保溫袋所佔據的空間。有些外送員腳踏板還會放置另外一個,以提高「積載」的容量。
- 一般機車(速克達)至少需要兩手操作,左後煞右前煞,行進間還需要平衡,因此比台灣的自排小汽車,在駕駛難度部分,實際上更高,更需要訓練以保障人身安全。機車行進需要不時動態平衡。自排小客車可完全忽略這部分,一腳一手即可操作,右腳放開油門就是緩行。機車可沒這回事。三輪機車(前二輪後一輪是特例)或有輔助輪(四輪)的機車,我沒看過拿來做外送的。就算有,應該在統計上還不具意義。
另外就是所謂新經濟和網路平台的部分,其實就是一個 app 和手機,作為所有外送員、平台業者和商家的「接觸點」。手機架在機車上,就是現代最大的危險因子。
- 一般手機螢幕,很難在日光下看得清楚,需要機車駕駛人特別注意(分散注意力給螢幕,而不是給道路和周圍行車環境)。
- 一般手機螢幕,若使用機車架 (mount),在正常體型的機車駕駛員操作情況,其「視距」並不足以讓駕駛員看得清楚。看得清楚通常表示:要不是屁股坐太前,就是上身整個往前傾。視力三點零我想人數可能不多。這兩個動作都是提高行車風險的操作動作,不正確的坐姿,在途時間一拉長,會造成駕駛的身體疲勞,而身體疲勞是會累積的。
- 一般手機螢幕,在夜間時會過亮,會影響駕駛的動態視覺。看完手機之後,劃設不良的標線或是後照鏡的車道狀況,駕駛人會有短暫時間失去足夠的視覺辨識能力。
- 下雨天的狀況,大家可以自己想像。
- 這些都還沒提到操作的各種狀況和流程。
簡單來說,不管怎麼把手機架在機車上,尤其是在外送的情境之下,要安全風險降低是很難或是幾乎不可能的。要求停等並熄火才操作,實務上也幾乎不可能,對於警政單位而言,也沒有長期穩定執法的可能性。機車行進間操作手機,在外送的情境之下,就是危險中的危險。
以近日出爐的「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律公約」來看,雖說強調「安全第一」,但在「外送夥伴安全保障」的章節部分,實則無效。協會有心很好,但人身交通安全並無法如此處理。
至於政府各單位「爭相」被要求處理一連串的事件,各種觀點都有,積極度頗令人意外,或許拜2020大選即將來臨之際,稍能理解。但在「機車安全」最核心的部分,卻是付之闕如。我想目前政府也不敢碰觸此題,因為其解法不是一兩要項列出,或是召開座談會,或是誠懇呼籲即可解決。事涉很多困局(如騎機車看手機)、訓練(安全是需要訓練的),還有數萬以計的外送員,竟然就「不知不覺」被吸引到平台業者所提供的「零工」工作機會。幾個因素加起來都在在都顯示,政府各單位的一時態度積極,但缺乏的可能還是對機車安全特性和整層的勞動力被「挖起來」等這些不方便討論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