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目前到了一個階段,看看「口罩實名制2.0」的第一階段有沒有解決當初所設想的問題。
根據政府公開訊息和媒體報導,我們大致可以說要解決的問題有三:
- 口罩分配不均(或是銷售的涵蓋率不均勻)
- 上班族買不到口罩(所以有了網購系統)
- 藥局庫存問題
2的部分是我們關注的,我們來看一些基本的人口數字:
- 台灣總人口(內政部戶政司):2360萬
- 台灣15歲以上總人口(內政部戶政司):2060萬
- 台灣20至49歲人口(內政部戶政司):1042萬
- 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滲透率(通傳會):約7成多,我們先用73%來算,所以有1722萬人擁有智慧手機
- 台灣總上網人口 (TWNIC):1898萬
然後是口罩的銷售數字,先來藥局端:
- 販售據點:6000家
- 口罩銷售數字(成人):一個週期7天約2993萬(衛福部食藥署),平均每天約為428萬
口罩網購 (Cycle 1) 的數字:
- 時間:3月12日至4月1日(共21天)
- 取貨通路:11000家
- 成功預購人數:117萬
- 約總人口4.96%
- 約總上網人口6.16%
- 成功繳費人數:99萬
- 約總人口4.19%
- 約總上網人口5.22%
- 預計領取口罩數量(成人):297萬(21天)
- 實際領取口罩數量(成人):還未有數字
Cycle 1 口罩網購小結(成人口罩):
- 網購通路21天累計銷售量,大概是實體通路1天銷售量的69.39%
- 網購通路平均每日銷售量,大概是實體通路的3.27%
Cycle 2 口罩網購的變化是:
- 預購時間從7天縮短為2天(3月25日到26日)
- 繳費看來是:3月27至29日
- 最快取貨時間為4月2日(一直到4月8日)
- 預計本次網購週期天數為:15天
問題來了:
- Cycle 1 網購銷售數字算好還是差?
- Cycle 1 有無解決本來想解決的問題?
- Cycle 2 網購銷售數字會更好、平盤,還是更差?
- Cycle 2 是否可以進一步解決本來想解決的問題?
- 我們是否可以直接說:「虛擬通路不超過實體通路的5%」是屬於合理且正常的狀況嗎?
- 當初喊了「700萬口罩」,是不是真的以為會有200萬人上網訂購?
小結,我們是不是應該再回來看本來的三個大問題:
- 口罩分配不均(或是銷售的涵蓋率不均勻)
- 上班族買不到口罩(所以有了網購系統)
- 藥局庫存問題
想想看,實體通路的銷售目前仍佔了96%以上,實體通路在口罩實名制施行了7週之後,還有什麼巨大的問題?在浩浩大大的口罩實名制2.0首輪之後,還會有什麼問題?
以上供茶餘飯後閒聊用,真實的各種數據在財政部關貿公司和其他相關政府單位,既然要完全管制,那這就是政府單位要完全傷腦筋的。至於各種關於人民的資料庫串來串去本身是不是問題,這是另外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