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券與鼓勵國民上網交付個資

這一陣子的發展相當有趣,有趣的是很多界線被打破,而這些界線的打破是快速、大規模,而且是政府經意或不經意的鼓勵。這一路的「振興」「登記」「抽籤」走下去,大概很難有所「回頭」。你的身分證字號、身分證的影像、戶籍地址、手機號碼等,都成為上網交付個資,取得各種振興「資格」的必要條件。不只如此,為了方便為由,在不少流程我們也可以看到「代領」允許,創造出某種廣泛個人資料交付的便宜性。

這些透過網路交付個人資料的政策措施非常值得檢討的原因在於,它所涉及的行為人超過一半的國民,而且經手個人資料的流程端千奇百怪,複雜到光是把現況搞清楚寫一本簡冊專書都不會為過。大規模鼓勵國民上網交付個資的這個夏天,可以說是台灣「數位國家」發展最為奇妙的一個夏天。

「隱私」這個概念,在很多的語言是沒有 “privacy” 對應的意涵。妳在街上訪問十個人,十個人如何回答說什麼叫做「侵犯隱私」或是「放棄隱私」,會讓我們更驚訝這個概念的難以定義。但在每個社會當中,或是在一個社會不同的年齡層之間。對於「隱私」的保護和警覺的意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這在行動網路普及之後更是明顯,而最為人所能裡解的是諸如「自拍」或是大方將家庭成員的高解析照片,公開放在「網路上」。 已退休的國民可能不會將大頭照曬在社群媒體,但在「空間感」「看似幽閉」的通訊軟體,則是會毫不避諱傳遞高解析家庭成員照片,甚至是將辦理旅行證件、處理地籍稅務所必須的個人資料無斷提供。而年輕的在學學子沒有這些資料,所以不致有類似樣態被侵害隱私的案例。但隨時隨地將個人可供生物識別的資料(如照片)透過公開的社群媒體長時間的免費提供,讓生命的歷程紀錄遠比他們前幾代人來得更為透明,這點想起來也不是什麼「進步」的表現吧。

有些涉及「隱私」的問題可以從交談之間警覺,例如你問同事的家庭狀況,在台灣可能無傷大雅,在有些國家這可是相當不妥。工作履歷上貼上大頭照看似是台灣常態,但在更多國家這是某種完全不必要的揭露。給出哪些資料、給什麼人資料、資料可以如何運用、資料在搜集目的外的用途是否允許等,這些在每個國家都有一些文化習俗。有些習俗來自於法律的規定,有些是社會常規的制約。但在這個數位時代,政府身為最大宗個人資料搜集和運用者之一,振興政策的短時間大規模推展,會將整個社會隱私概念的光譜推到一個新的境界。

對於負責網路服務有實務經驗的朋友們都知道,國民所看到的一個政府單位(如文化部)的一個網站,背後的系統維運環境和資料流的走法,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直接。同樣一個網站,但國民找到網站,拜訪這個網站,填寫資料,傳遞資料,收到通知,覆核確認,交付電子憑證等,每個環節都有問題要銜接克服,確保安全無誤。以台灣政府過去「優良」的個人資料洩露記錄來看,在短時間內要大量服務百萬到千萬等級的國民,網路服務的持續、穩定提供絕對不會只靠自己。那麼主管機關如何在這些狀況百出只是窮於應付網站能否被拜訪之外,還有心力顧及系統安全、資料安全、服務親和度 (accessibility) 等政府網路服務必須具備的要件?

答案恐怕是否。講句白話,要讓網站不會掛掉就用盡吃奶的力氣了,其他還有辦法擔心?鼓勵國民上網交付個資,政府網站是可以相信的嗎?為什麼可以相信?資料的留存和處理的通用原則是?網站掛了上不去,是不是要重複上傳個人資料?有些網站根本不是 .gov.tw 結尾,我應該相信這些網站和政府機關是有合作的嗎?如何進一步確認?打客服電話?還是反正填了拍了身分證影像上傳再說。抽籤抽不到就算了?

今年的夏天不只是大規模搜集個人資料的好季節,而且是國民網路安全使用習慣被強化鼓勵大步退的季節。通常一整個社會的隱私習慣需要數十年好好的培養,但我們卻在一季之內因為武漢肺炎疫情控制得當,反而加速了退步的節奏。這個「防線」的退步所暴露出來一個社會的脆弱性,在承平時期不容易被利用。但在「新科技冷戰」之際,地緣區域衝突提高,台灣社會的這個脆弱性,可是可以好好被「利用的」。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