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既驚悚又陌生,不是嗎?但這是歐吉桑沈榮津(行政院副院長)在日前行政院動員會報後所發的新聞稿。副院長也是行政院的當然兼任資訊長,這一點先在這說明。這篇新聞稿的標題是這麼寫的。
內文第一段是:
請有關部會隨時關注全球災害情形與兩岸關係,以調整動員演習方向與重點。此外,也請善用大數據資料與科技技術,強化災害及戰災時應變合作機制。
這個會議的場合是「動員會報」。動員是什麼不需要多作解釋吧?現行者有〈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可考,過去者,也有記憶中不怎麼光采「動員戡亂時期」。但這個會報劈頭就把科技和大數據拿出來作為命題,而要戮力解決的動員任務有兩個情境,第一個是「災害」,第二個是「戰災」。要用大數據和科技技術來強化的,則是「應變合作機制」。
我其實還真不懂會什麼為什麼要用到「大數據」。災害部分,我們姑且匡限於自然災害好了。自然災害有大有小,台灣每年都會遇到。小則如區域強降雨造成居民出入不變,大一點如連續豪雨造成大規模山坡地崩塌,讓台鐵東行幹線阻斷,無法疏運旅客達到超過七天之譜。後者可能有各部會「應變合作」和「動員」的意味,但顯然還不到總體社會動員,照理說更不需要用到「大數據」。至於用科技技術來強化應變合作機制,在原有的指揮鏈下運作,也是緩不濟急,應該也進不到決策鏈。
自然災害真要達到必須動員總體社會來應變,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堪稱是「經典」的案例(總統必須發布緊急命令)。記憶猶新的莫拉克颱風,豪雨災情蔓延好幾個縣市。這兩者都造成大規模人民的生命、財產、油電水、交通和資訊網路的損傷。讀者若有點年紀,九二一地震的超大規模影響更是記憶猶新。
這兩種自然災害在應變合作,會需要什麼科技技術?在防災演習需要什麼「大數據資料」?或許我們讀讀災防科技中心過去十年所累積的經驗,能把整件事說得更清楚。在這裏可以看到在自然災害的情資部分,光是搜集、整理、交換和發布,就值得做超過十年。
這還只是將災防科技中心作為主要「情資」彙整和派送端的一環而已,還沒有牽涉消防、醫療,甚至是志工和軍隊等體系的合作與應變機制。應變不是只有資料和資通訊系統,還有很多與科技技術無關的環節,更多是落在個人和組織心理層面的應處作為。
上面只是談到人人都有經驗的自然災害,還不是「戰災」,也不是「積極儲備總體戰力」 — 這種極為高階,涉及總體社會經社活動轉移的調控過程。用科技和技術來強化應變合作機制是一條路徑,但不是唯一需要強化的路徑。大規模自然災害時,資訊和通訊系統可能是最不能發揮臨場作用的時機,應變機制需要儘可能考慮到應變各環節的操作者,在可得 (accessible)、方便 (convenient) 和耐受度 (resilient) 的簡易性。即便是在地方政府「一級開設」的應變指揮中心,真要用到「大數據」來強化應變合作機制,可能也只有新店大坪林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自己吃得下來這些「大數據資料」。更何況是面臨戰災時,戰場的清理、生存條件的確保、醫療服務的投送,總體戰力的保存等,只有在某種保護良好的堡壘才有大數據的空間。在前線真實戰災的情境,科技總不是那麼的絕對關鍵。
我相信歐吉桑的立意是良好的,但不要為科技而科技,因為越是不懂科技的人越會相信科技。而目前行政院急著把科技和技術發展帶入所有的「場域」,一句話說多了看起來好像通順,但想下去都是問題(編按:如資安即國安)。台灣面臨災害和戰災在現實條件之下,需要強化的應變機制,大概不是傳說中什麼都能解決的「大數據」。沈榮津副院長既然兼任行政院資訊長,幕僚團應該勇於協助主官,將概念釐清把關,以避免起始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要強調更高階的真實命題,不是強示某種潮流技術的選擇。
一點看法,酌情以參。
[…] 不懂戰災應變為什麼需要大數據?(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