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停電和疫情直轉直下後發生了不少事情,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的「生存能力」在急難時刻,幾乎是依賴著不太能完全依賴的社交網絡服務在繞著轉。
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簡單的案例開始,比如說,新北市市長宣布封閉式的公共場所(國民運動中心也包含在內)關閉到6月8日,平常依賴特定封閉通訊群組的使用者,開始七嘴八舌問了很多問題。但這通訊群組本來設立的目的只是單向的訊息推播,於是我們就看到:
- 「問題意識」本身就有問題
- 尋求解決問題管道的認知不足
有些人問說那運動中心附屬的游泳池有沒有關閉?有些人問說那我在那邊上的課是不是可以退費或延期?還有其他林林總總任何消費者都會問的問題,但…… 新北市各國民運動中心的經營團隊都不同,場館封閉的訊息已經很清楚,游泳池也是關閉的,若有疑問可以直接打電話詢問。而各種運動課程的延期和退費細節,直接詢問各運動中心會更為清楚。但人們習慣了透過單一機器人帳號、群組或是社群解決這些問題,一時之間各種紛紛擾擾的訊息來回,其實不只沒有效率,根本是無效,而且拖延了反應的「時間之窗」,造成更多無效的訊息。
這不是單一的狀況,而是越來越普遍的狀況。
昨日停電,輪流供電的時間不等。下午三點開始,很多人所在的場合沒有了電力,開始有大量通訊的需求。很多人不知道電信和電力的供應是不太一樣的,意思就是說若是在台灣,在沒有電力的當下如果有通訊需求,因為電信業者的基地台還有UPS備援電力系統(能撐多久不知道),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關閉。如果你需要緊急聯絡某人,你可以打電話、傳簡訊,而不是使用通訊軟體或服務,以確保訊息還能出得去。當然若有時間,兩個通訊管道都可以發同樣的訊息,把自己的安全、狀態和接下來要做什麼,以比較精準的訊息,傳給第一圈需要知道的人(例如家庭成員)。
由於影響的範圍非常之大,幾百萬戶對台灣而言不是小數字。很多人第一時間是在社群網路發表停電的體驗,或是發現「網路變慢」了,在各種社群網路上哀鴻遍野。但停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開始依賴電力的系統可能會短暫停擺,也可能一天之後才會恢復。這些停擺必然帶來生活的不變。台灣的電力供應在民生端的體驗,普遍是穩定的,所以電力供應斷掉之後過了多久會接連發生什麼鳥事,很多人大概沒有這方面的應變經驗。在第一時間如何合理的緊急應變,尤其是在訊息非常之多而且正確性、時效性等也沒有奢裕去判斷的時候要做出適當的動作,基本的「應處節奏」意識和訓練,就成了維繫社會在急難中還可以運作的關鍵環節。
這個環節的重視,在台灣似乎是不太足夠的。停電雖然很快獲得解決,不過利用機會揣摩自身在沒有電力時要如何保持訊息生命線的暢通,這不是小事。就算不用談到這麼遙遠,那手機沒電時,你還記得需要聯繫的家人、同事的通訊方式嗎(如手機號碼)?手上有沒有紙本的通訊錄?這些號碼記在哪裡?沒有了手機和網路,我們的生活型態要做出什麼樣的迅速改變?
以個人為核心所出產生出來的「備援方案」不是危言聳聽,而方案的產生是要用心,大家互相協助的。社群網絡平台並不是完全可以依賴的訊息聚合點,知道如何在通訊的環節準確應變,有著正確的期待,顯然是更為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