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這幾天中央的 CECC 看起來在記者會舉辦的形式被迫有所改變,但其實這也是不得已然。資訊的搜集、彙整、傳遞、更動、檢核和授權發布,就算之前做的多麼的快速,當確診者到了一個數量之後,處理資訊和發佈的「應變系統」通常會顯得手無足措,而平時對於「訊息流」「指揮鏈」沒有優化的團隊,在這個關頭上都會遇到問題。
但我們不是專業的公衛專家,這方面只能遠端觀察表示意見。不過每一個人都是居住在不同的「地理區域」,白話來說,當確診數量超過百人時,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如流水賬的答詢方式,顯然不能滿足在萬華、板橋,或是在上述兩區有親屬的家屬的資訊需求。
這時候地方政府的角色就顯得相當重要,而地方的區域訊息生命線也開始浮現。如果我住在板橋亞東醫院附近,看到新聞說院內有確診案例,那麼我就住在旁邊的社區,我要去哪裡找對我接下來生活、通勤、外出,甚至找快篩站等有關的訊息?
這些訊息繞上去到衛福部或是到 CECC 當然不對。我就只需要知道方圓半徑兩公里的訊息,為什麼還要在政府層級上「高繞」取抓取資訊?地方上難道沒有可信任的資訊源嗎?此時,新北市政府的角色就很重要了。但新北市比較尷尬,因為幅員相對廣大,所轄的地域也呈現生活圈的不連貫。新北市自行開記者會,透過網路平台的直播,相關網站的新聞稿,以及社群媒體帳號的訊息推播,某些層面是可以解決地方住民的資訊需求。
這些資訊對於不同族群的人而言,「親和」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善用數位平台的朋友可以悠遊在平台之間檢索資料,但不熟悉生活在數位環境的市民,他們要如何得到準確,有效,且能引以為據作為行動參考的訊息,這需要很多的「陪伴」過程。太多無關無效的資訊對於立即的行動不必然是好的,而緊急慌張時就如同逆水前的時刻,只要有「對味」的資訊送上門來,快速消費,進而轉傳的驚慌行為,都是一般人會做的。
然則每個訊息的管道都會有「頻寬」的問題,這裡說的頻寬又不單指網路頻寬、舉凡訊息每一段環節的能處理多少資訊,核實的關卡能有多少「檢核」能量,這些都是急難時減災的重要關鍵。不過我想這幾天的「好事」是,更多人知道訊息可以從鄰居、社區和地方政府取得,甚至是街頭巷尾走一趟,還有機會問到比較準確的訊息。
對於台灣北部這種都會區高,人口密度高,移動跨距短時間能很大的區域,區域訊息生命線的佈建和強韌,會是決定災難時社會能否快速反應,迅速減災,把傷害降到最低,保持某種穩定狀態的關鍵。希望這個主題在三級防疫警戒的時刻,能有更多人可以想想,因為在可見的未來,總是會派上用場的。區域訊息的生命線完全集中對台灣來說一定不是好事,但怎麼讓區域賦能賦權甚至是做必要的投資,這會是個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