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為日前參與 APrIGF (Asia-Pacific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的簡易報告。
摘要
近兩三年來,一些亞太國家的政府都採取了開放資料的政策,並建立了不等的資料目錄網站,負責政府公開資料的開放發佈。 這些舉措通常被稱為政府2.0 (Government 2.0) 或是開放政府 (open government)。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實現數位時代的民主參與,以及促進創新發展。在亞洲,尤其是澳大利亞已經採用這種政策,其他國家,如韓國,日本,台灣和紐西蘭,也推出了地方性或全國性的開放資料目錄網站。開放政府資料肯定在亞太地區肯定是一種新的趨勢。然而這樣的政策是否能產生實質結果,目前仍令人存疑,因為開放政府資料不只是無意義開放資料,此政策也意味著大幅改變政府的工作型態。所以非常重要的是,了解開放資料和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政府,促成創新,那麼找出的最佳實踐案例,是至關緊要的課題。執事之故,我們也亟需建立國際社會和亞太地區各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 的交流平台,並且互相支持,以促進開放政府資料的發展。
本次 APrIGF 的開放資料工作坊,即是在這樣的脈絡下所成立的交流平台。參與者來自韓國、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柬埔寨和澳洲。
要點
本次 APrIGF 目的在於:
- 了解亞洲各國開放政府資料現況
- 辨識亞洲各過在推動政府開放資料是面臨了什麼問題
- 交換如何透過網際網路,在技術層面和政策層面上,讓開放政府資料更為有效的經驗
- 促進各國交換經驗,並且建立一個國際社群或是推動必要的後續計畫
- 接觸亞太各國具體推動開放政府資料的政府、學研和非政府組織要角
以上。
希望你和 Waltraut 在會議中有精彩的討論和收穫。九月份錯過與她在曼谷見面的機會。
在歐洲和美國,人工是很重的成本,故,主事者必須安排較多的長期資本在資訊化與流程設計。這是否也是從外到內,從地方影響中央的結果? 反觀台灣或其他亞洲企業、政府/教育機關與社團組織,機器似乎是一種剝奪權力與所在優勢位置的象徵物,若不是交易與服務的 frequency 大增,還不知組織負責人何時才會想要更多的資訊化。
你如果有機會看到台灣在曼谷的公家與銀行大廳,你會覺得台灣真是資訊化烏龜,泰國的幾家大銀行櫃檯辦公區都看不到紙與檔案夾,可是台灣的櫃檯與辦公區,全部是檔案夾,所有 log 都是用紙筆與人工在操作。『不忍卒睹』是我每一次去曼谷台灣銀行的心情。
我深覺台灣宏觀經濟上的薄利收入、未來世代新行業的前景闕如、加大的社會支出(債務增加)等經濟因素讓目前檯面上的領導人在傳統的評估與做事方法上變得更保守(不限於政治領袖)。
沒有錢應該更要廣納意見、拉攏各界人士一起合作才是,但是這不是我在有限的網路信息上所看到的氣氛。
以上,是我自己對於所謂『開放』與『資訊化』的限制條件裡的文化成因所做的粗略描述。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