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快寫。針對台灣 5G 策略會議 [1] 的一些看法。
這次 BOST 還是以相當高的位階來辦策略會議,這是暨開放資料 (2012年初)、地理空間資訊 (2013年中) 之後的第 n 彈。
開放資料的發展各位已經多所知悉,雖然最後產研合作的機制還是會讓此事落於三成有效,七成樣子,但至少有些眉目,有些真的東西再發生。最重要的是,有完全不同於往昔產研面貌的利益相關者出現。資源落定後,得意滿滿者多有,但本來各有各要的,對許多沒有政府就走不下去的利益相關者(包含學界),開放資料算是一門真實的課。
但 5G 這事,就很棘手。5G 投注的實際資源,當然遠多於開放資料,所以能否有新的利益相關者介入,開創新局的苗頭 [2],其實在初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埋下新的因子,最後在幾輪的棋局來回和資源整併後,一定會被鎖進去困局。
台灣與資通訊或是和網際網路的產官學研,至少在政策擘劃和資源分配時,一直停留在圖示 [3] 的左下角。因為利益相關者的狹隘與窄化,加上有過度對「加速」進行的想望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因此無論 player 有多大,陣仗有多麼豐富,聯盟有多少,最後都無法往圖示的右上角移動。
這結構內沒有圖示的右上角能想過來,走過來的利益相關者。這些相關者不是不存在,甚至多數在各種的發展面向,都優於既有的 player。但機制的陳腐、機制內年輕人才的綁手綁腳,以及老化的技術官僚,都讓右上角走到左下角的利益相關者,「不見容」於目前的整體機制。
體質沈重,喝什麼能量飲料,跑幾步之後都會漏餡的。
在右上角有些國際性的 players,目前是完全外於台灣的產官學研機制。開放資料的政策,算是一個有所小小突破的例子,但這是眾人三五年來的努力,才有今日的一點面貌。當然,資源和政策擘劃的影響,也不必有過多的期待。在這一年來互相「洗會員」的進程之下,最後還是會回到既有的結構和分配體系,讓此事的初衷美意,落入碎裂的執行、碎化的補助、碎化的行政流程,以及碎化不知道怎麼談「績效」的下場。在法人的身有任務,不得不唬爛。在聯盟的各自有心,這也是難怪。完過幾輪沒事幹的聯盟,張冠李戴。在社群的隱藏自己的身分,然後不得已申請補助。
這就是現在的狀況,但這是好事,至少你我都能看出,開放資料是百花齊放,跟亞太地區任何一個區域的相關生態相比,台灣顯然蓬勃許多。
這就是開創新局的溫室,這就是國家發展的具體作為。
但回到 5G,請問是否有此新局的可能?列席 5G 策略會議,被點名出來的單位,都是哪些利益相關者?台灣的強項是製造的管理,但 5G 的世界全局,早在此時就應該有更為開放和不一樣的作為。圖示左下角的,想往右上角走去,但右上角的,早知道怎麼把台灣的 player 困在左下角的框架裡。在策略會議第一次召開的 agenda 看來,數位匯流的大事,著實挑戰者主其事者們的決策視野和執行能耐。
幾篇舊文,酌情參考。
[1] http://www.bost.ey.gov.tw/News_Content.aspx?n=5331137415276DD6&s=DD80F4F43999BD7F
感謝告知,瀏覽權限已經修正。
[3] 的圖有設隱私,不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