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是一個創舉,也是因為有很多人的努力,才讓此事成真。我來簡單分享一些脈絡、時間和人。以及至少要花三年的功夫,才讓此事走到今天這個階段。有機會走的更快嗎?當然有。
2011年中旬的時候,我和英國 OKFN 正式接觸,除了到波蘭華沙發表莫拉克的#crowdsourcing 經驗之外。當時我還在忠泰任職,業務跟這事完全沒有關係,是利用個人休假前往。在華沙的幾天相當愉快,也和英國 data.gov.uk 的團隊見面。
2011年底在中研院資訊所有一場 open data 的研討論,我記得當時有宋餘俠、蕭景燈、莊庭瑞、莊友欣和我,印象中應該有提到英國的發展現況。會後行政院科技會報的人在茶水間交換名片,我知道這單位很久了,但這單位畢竟是行政院的幕僚,我並非學界出身,過往不容易遇到。幾次信件往返後,促成了後續我多次到科技會報分享對於台灣在這部份要發展的一些路線和看法。
那時候不少人都在看美國的 data.gov,比如說台北市政府,有幾個人名那時浮上檯面,如資訊局局長、潘瓊如(目前擔任主祕)和一位承辦人員。美國的 data.gov 模式不是真的很適合台灣,但無論如何都需要多多研究,而不是單純看看報導,甚至是看了報導才有 data.taipei.gov.tw(如林之晨在個人 weblog 所述),或是府方想在亞洲插第一支棋子。
但我認為要多研究 data.gov.uk,所以科技會報在2012年初邀請英國的 Andrew Stott 時,也問了我的意見,還有國內應該要找誰作基調演講比較適合。在那場決定性的會議前,也和黃彥男說明亞洲各國的現況,不過時間很趕,準備的時間也不足,我當成是聊天,也想看看科技會報的決心和摸這事的位階到什麼層級。在基調演講人的部份,我推薦了幾位,但大力支持找蕭景燈。不只是因為他是我在蕃薯藤的長官,是帶我走進網路的貴人,而是以當時的國內情勢和水位,我不認為有其他更適合的人選。
Andrew Stott 來台時已經卸任前職,改走國際發展。會後科技會報邀請吃晚宴,我找了張維志、Conrad Yang 一起赴會。席間雖然另外還有 GSA 的 Kathy Conrad,她當時也才剛到 GSA 任職不久,來台灣可能也是意外。來台前我和他的團隊通信,本來想要在現場做點記錄送給她帶回去好寫報告。不過第一次的會議雖然陣仗很大,但在會議主軸出了問題,找的幾位民間講者根本在狀況之外,記錄的這件事,就沒做了。
晚飯一頓後,我還是認為台灣應該多看看英國怎麼做的。美國是特例,英國也是特例,但離台灣的距離還比較近一點。
好像只講了三個禮拜的事情,要講到2014年的5月,我看寫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