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發展與剝削

聽到幾個數字和幾份抱怨,數字的單位是錢,抱怨的目標是公共採購作業習慣和標案廠商的陋習。數字有2、10、75、90、130,也有240、300、700和1000,也有2000、3000到9000,還有10000以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後面的單位是萬,所以最後一個大約有一億多。

如我之前所述,「開放發展」最怕的就是被政府和商業的遊戲規則聯手「剝削」。剝削有被剝削的主題。這不只是台灣發生,在很多國家也很常見。不過我們只談台灣,因為這對不少朋友來說比較熟悉一點。

例如我翻譯了一份文件,跟德國的原作者取得授權同意,然後一年後就出現在某政府機關網站的結案報告上,而處理這份報告的三個環節,都是認識的朋友。

例如某人做出了電力視覺化的示範,於是就有人樂得連雛形都省的開發,直接提案。原作者當然也不知這事。

例如某人將工商登記的資料爬了下來,於是就有人樂得連 sample data 整理都免了,因勢導利,幾年期的計畫,一樣拿到。原作者知情與否,大概也不是很重要。

例如開放食庫的目標,大致把美國和歐盟目前的作法,透過資料的開放揭露,讓食品安全跳出除了監管目的之作為,把選擇權交回給消費者,讓消費者自己決定,我們謂之是聰明的選擇。食庫談過的單位在一輪的「教育訓練」之後,知道這事要怎麼藉機發展,於是在日前的盛大合作記者會也開了,新來的政委也當然願意加把勁。食庫拜訪過的單位,樂得上鏡頭拍照,宣示食安正式啟動。一個月後,收到這封信。把 RFP 都讓你有梗可寫了,值個1000也不會說不過去。

可是,食安現在跟消費者的關係是什麼?現在還有人在討論嗎?

例如某人念茲在茲,心理一直想要開的大會,最好是現任總統或副總統來站台。於是聯盟內成員雖然各有打算,但形勢比人強,只好虛以委蛇,或是各取所需,不好明講。會也準備要開了,但我就是一直會收到其他國家的私下來信和詢問,問說是怎麼回事。

或是1000的計畫,75個團隊樂得參加。如果這75個團隊有機會看到其他的1000的部分是怎麼寫的,不覺得,不只鬧劇一場,而且很廉價嗎?

或是在某兩國的高層雙邊商務會議上,DSP (http://datasci.co/) 還被強調一直沒有官方色彩。這點也好笑,沒有官方色彩反而變成賣點之一。DSP 當然沒有一點官方的色彩,連場地都不用官方的,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反應真實的成本,測試出真的市場,了解真的需求,以及必須背上什麼樣的責任,一步一步做真的。

下雨天吃頓壽司,簡單這樣。真正的市場都不在這,如果還如此耽溺,就真的對不起我們繳的稅金了。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