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看法,在過去五年在不同國內外場合提過,不足為道,但仍願盡一份心力,提供參考:
- 社群處理的是資訊的彙整和揭露,這方面的能耐 (capacity) 一直在快速進化。尤其臺灣位於西太平洋火鏈,相關情境的處理經驗,可能比英國倫敦大水或是美東颶風還強,還更有機會「演練」。
- 救災、勘災以及災後應變,分屬不同體系單位的職權,如消防、警政、衛生、社福等。各單位有一棒接一棒的作業原則以及文化。
- 前線救災只需要精準的訊息,但資訊無法精確或是質量不足以讓決策者做出判斷,這在全球都是常態。但對於救災單位來說,越精準的訊息當然是越有效,判斷取決於主官(管)的能耐。這條急救訊息的指管通勤,不太需要走到公開的網際網路。
- 如果有必要,那麼救災時若要系統化餵給社會大眾的資料串流,那會是什麼?
- 社會大眾不是一個群體,因業務而需要資料串流的利益相關者很不一樣。
- 電子媒體近年來已經調整過自己的角色(往好或「壞」都有),知道在災難訊息匯流的部份,需要「加什麼料」,或是抓自己「價值」更能發揮的角度。
- 現況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逢論檢討,態度有所保留比較好。
- 坐在電腦前「消費」所謂「救災」資訊的,大多不是第一層的受害者。
- 坐在電腦前「消費」所謂「救災」資訊的,有可能是第二層的受害者,例如家屬和朋友遭受波及。
- 公共網路目前只能協助災難資訊的揭露,救災是不可能,「協助」救災也還不太可能。
- 公開網路的資訊(如各種民間的網路災難資訊集散地)並沒有注入決策系統內的正常模式和管道,當然在中央或地方政府主官或新聞相關單位會是第一層需要知道的。
- 災難資訊的正確揭露以及快速準確的幅散,有助於非受災民眾和大眾的情緒緩和(或是強化所謂知的權力),並且建立一個更為強韌的國度。
- 有些事就是該政府來,不可能也最好不要由民間來取代。
- 電信業者應該提供災難留言板,這提出超過十年了吧。
- 在這件事上,重要的是模式和人才。模式可以突破多邊生態(政府、民間、廣義媒體)無法互接的窘境、而有災難防救、資訊媒合人才的培育,才能在下次練出更好的緊急應變模式。
- 本次高雄氣爆位於市區,因此和莫拉克所需要的應變模式會非常的不同。災防體系能夠運作的空間不太一樣,而民間的災難資訊集散中心,能發展的角度也不會一樣。
- 災難時期的各種資訊公開會有比較大的隱私 (as in personal privacy) 和安全 (as in system security) 緩衝,但「承平」時期一定不樣。所以考量資訊公開,要先知道利益相關者、流程、尖峰值特殊作法,以及務實的第一線(不一定是救災而已)需求。
- 臺灣這方面的專家一定夠,比較缺乏的可能是特殊領導者的訓練。
半杯咖啡的時間寫下,並非嚴謹,請多原諒。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