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天各有來自台北和上海的新朋友問起有趣的問題,例如生活當中關心的「公共事務」如此之多,臉書又是唾手可得的24小時在身旁,那麼要如何避免焦慮,緩解無力感,或是如何在一波波訊息浪潮裡,找到可以下手之事。這些切身的問題,訊息造成的緊張,注意力的不專注,我想很多朋友都同有此感。
我不敢說很有經驗,但過去因工作之故,本來就需要閱讀大量(非常大量)的網路訊息,不只中文,就算是看不懂的語言也要猜測閱讀。即使現在不在網路產業工作,但每天閱讀各種形態的網路訊息(新聞、評論、文件、專文、報告等),還是保持相當的數量。有些原則和作法,剛好藉此機會交流。
兩位朋友背景屬於媒體和廣告,所以我就以這角度來說明。
搞清楚是在做事還是在作媒體
做媒體是做媒體,作事是作事。看很多文章,轉傳很多訊息,對很多訊息「投票」或「表態」,例如 “like” 和 “+1″,還是評論、討論等,這都是在做媒體。關於這點,請一定要牢記在心。
當你在拼命閱讀和表態的時候,你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就是在媒體這個層面。這個層面相當重要,因為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是如何被思考架構所框限,被理解的,多半的人都得自於媒體訊息的消費。但這也就只是在媒體的層次,不要天真的以為你對某件公共事務想做出改變,單憑在媒體訊息強度和頻度上下很多功夫,就可以達成你想要的目標。除非你處理的公共事務是類似網路治理 (internet governance) 等主題,必須參與大量的討論,和利益相關者溝通,然後透過治理機構形成各種技術標準或是政策建議。否則絕大多數你有所感覺壓力的公共事務,都不太屬於這種形態的主題。
閱聽不同的媒介,但是和網路互為運用
例如,我開車的時候就聽調頻和調幅,到每個地區都會轉來聽聽。有時也會開無線電掃頻器,聽聽車行派車或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談什麼。雜誌、電子書、報紙(以外文和 Kindle 能訂閱為多)都是每日生活閱讀的一部分。畢竟每種媒體管道能閱讀到訊息樣貌都不太一樣,而事件的重點會被如何呈現,也會因為媒體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例如在台灣的網路上你很難讀到非常有「在地感」的訊息,但是聽廣播 AM 保證會有不同的直接體會。
當然,前提是你對公共事務有興趣。
時間分配的紀律
對,就是紀律,時間的分配就是紀律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工作是搞媒體,那麼自己應該要有一套常常演化,適性調整的快速篩選和閱聽網路訊息之機制。
如果你的興趣是關注公共事務,那更要有紀律,因為你可能只有非工作之餘才有時間,所以時間要妥善分配。或是你的工作就是公共事務,但我相信如果你在台灣,那一定沒有很多資源可以讓你隨心所欲去做你想做的那些事,那麼時間要分配多少給訊息,消費訊息的節奏要怎麼調整,我相信應該很重要。
例如:睡眠品質差的,睡前就好好讓腦袋冷卻。睡眠品質好的,可能就沒這層顧慮。講白了這也只是生活品質如何經營的基本工而已,不過台灣的朋友如果過久了沒品質的生活,那麼自然這些習性也會影響到網路資訊的閱讀和生活節奏的安排上。
關於臉書的特別幾點
這邊就針對臉書,說明幾點個人的作法,提供參考:
- 無論內容有多好,議題熱度有多高,我幾乎不放任何來自臺灣的傳統媒體的網路連結。
- 同上,我也幾乎不放任何新興網路媒體的網路連結,就算放了也會有個人的評論。
- 我幾乎不太會從臉書點擊台灣傳統媒體在臉書被刊登出來的任何連結,無論是一線的新聞紙或是雜誌。
- 幾乎不太會以 “like” 來表示我對一個訊息議題或是人、媒體、粉絲頁的認同。我沒那麼多時間時時刻刻都要投票。
- 幾乎發文都是以個人角度來看事情,那件事情可能是公共事務或是個人閑事。
- 儘量不透過臉書或 Facebook Messenger 溝通公務訊息,原因就不多說。
- 對於個人臉書訊息會不會被很多人 “like” 或當成零碎但頻繁的表態工具,基本上不是很關心。
- 對於臉書上發文的內容和節奏,幾乎取決於個人的單純意志,只有相當少數是跟市場或是媒體熱度有關。
- 每個發文我都覺得自己要負點責任,所以不太哈啦或是單純臆測傾吐不平。
- 每天逛臉書累積的時間不太可能超過一個小時,可能連半個小時都不到(包含使用行動載具的部份)
- 沒看臉書的時候我頁籤是關掉的,甚至帳號也是登出的。
簡單的說明如上,可能跟兩位朋友想問得到的答案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