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份救人的錦囊妙計,我要大聲支持地方的公務人員。
「很多人進入公職並不是為了成為改革者或創新者,而是因為公職大多是待預不錯的穩定工作。那麼,長期在政府內工作的員工和老百姓要如何發展那些從內到外推動改變所需具備的技能呢?」
原文出處 http://codefortomorrow.org/blog/115
詳精采全文。
講個國際 #鄉民 的軼聞,當然說的不是很精確。
話說網路看起來好像是自由開放的,在今天好像也促成了一些事的發生,但其實以美英歐盟澳紐為首的A勢力,以及跟以中俄非和搖動巴西為首的B勢力,不只在 #ITU 打過很多戰,在影響全球網路運作的根伺服器 (root server) 以及電子商務的領域,不只交戰多次,而且B勢力的操作雖然還嫌粗魯,但可是越來越嫻熟國際網路事務最上游的玩法。
當然B勢力做的比較緩慢一些,但在本質上,操作的手法是在與日進步的。
在電子商務的部份,很多本地網民和聞人的行為,可是毫不猶豫的支持B勢力,但在選舉投票以及社交媒體的發言,卻是支持A勢力。這就叫做A勢力有票房,但B勢力有近距離的資源。這是一種為求生存的分裂行為,要討論也沒什麼好討論的。
A和B勢力在這些攸關網路自由發展的領域,投注的人、事、物和資源,多到你根本無法想像,而本地的朋友雖然在今天收穫了前二十年所累積的成果,但如果現在不去處理十年後的國際網路事務,不為人知而且沒有看到的天花板,還是會碰到的。
有個軼聞。
某次難得的公開座談,某部長C和某兩都的局長破天荒首度同台,號稱是地方自治以來王不見王的首次。座談之間,兩都的局長坐在同桌,連眼神都避免交會。
台下的聽眾問了些問題,某都的局長B相當負責,連忙打幾通電話問了局內的同袍,把處理的策略和態度表達的非常清楚,後來還留下來跟聽眾溝通。而另外一都的局長A則是按表操課,講的時候眼睛只對講稿,沒有對聽眾。
後來B局長拍拍A局長的肩膀,意思起來就像是:「小老弟,不要太秋」的意味。座談會後檢討,我和當時的團隊笑說,看來今年A君就不會很好看了。
果然今天反應出來。
真正的秘訣:要提高網路的人口紅利,這人口紅利的補充無論是來自本地、移工、外配,都算是。十年後會收成的。
台灣網路的第一代55,第二代45,第三代35,第四代25,第五代15,第六代就靠大家啦。
趕快做該做的事,然後負起責任。
兩天之內最難的事就是:找出觀點。
比如說,台灣這次選舉對於日本、南韓、香港、中國和東南亞國協 (#ASEAN) 諸國、亞太經合組織 (#APEC),還是浙江烏鎮互聯網大會有什麼啟示。不要說地方的選舉和國際事務沒關係,怎麼一次又一次找出關係而且講的人家懂,這就要靠功力了。
島嶼的外面還是包了好幾層看不見薄膜,訊息的孤島怎麼把沸騰的衝擊波幅散到區域內的各國各城市,這部分只要再穿透一次,就會多了好幾層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