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上班你都會看到、遇到、嗅到,但你假裝不存在,是個不得已的現象。
每天晚上下班你都會看到、遇到、嗅到,但你實在太累了,只好日復一日妥協。
這不是一個像是清潔隊員掃橫跨雙北轄域那麼簡單的問題,隊員掃到行政分界橋的中間,再各自掃回去就好。
這也不是搭一座橫跨雙北大橋,橋的錢是台北還是新北還是中央要出,總能談出個比例,各自籌措財源和編列預算。
還記得每天早上從新北市到台北市經過台北橋的機車通勤一族?那一個小時高達一萬五千萬輛以上的機車數量,根本是世界奇蹟。這還不是唯一連結新北和雙北的主要橋樑。如何探索這個問題,了解機車在新北、在台北,從新北往返台北的問題?如何跳出一廂情願不願正視機車現象的交通政策,創造跨域治理的討論,進而提供機車轉乘誘因?中央政府與縣市政府是否應該更進一步合作,在城市發展的二環、三環等區域,提供停⾞空間,縮短機車騎乘距離,減少機⾞事故發⽣?有些初步的考量點,羅列如下。
充份理解:理解轉乘的各個環節,要從人性開始想,而不是複雜但卻是在「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s) 」層面偏向單純的公共運輸效率 (efficiency) 或是缺乏更細緻人因的交通特性分析。例如花多少時間(對轉乘使用者而言)?要⾛多遠?⿇不⿇麻煩(如冬季季節降雨因素)?最晚班⾞車幾點如何影響轉乘意願等?可著手的點有:
- 清楚的政策:開放資料也幫的上忙,流通方便的資訊有助於政策溝通方式的演化。政策溝通不只對外,對內的上下游和平行單位,都是跨域治理必須重新加強的範疇。
- 親和的資訊:開放資料就幫的上忙,對內對外都是。
行人視角:幾乎所有轉乘的⼈都會是⾏人,所以從A到B點是否方便?可著手的方向有:
- 合理的站點
- 良好的⼈⾏動線
時間成本:要等多久?錯過還要等多久?離峰尖峰呢?等待的地點環境是否友善?可考量的面向是:
- 最適化的⾞次
- 容易尋找的公共運輸標誌
- 好停⾞(對機車轉乘而言)
- 意圖之外的轉乘需求:臨時要去其他地⽅怎麼辦?是不是要搭計程⾞車?會不會要轉很多次啊?
捷運幫幫忙:捷運新莊線(新北市段)103年3⽉⽇均量為6萬人次,僅為捷運板南線(新北市段)的35%,新莊線通⾞臺北橋機車潮仍在。思考的路徑為:
- 99年8⽉月實施府中站周邊主要道路路邊機⾞收費,捷運轉乘機⾞停⾞場仍免費。
- 有限度的路外供給優惠,鼓勵機⾞車轉乘捷運。
- 如何進⼀步禮遇?如何擴⼤至其他地點?
二環三環:北北基三域本為一有衛星之生活圈,區域發展應有二環、三環的概念。部分相關基本資訊:
- 二環:轉乘比(機車轉捷運)平均14%
- 二環現況機車轉乘需求:4.9萬席/日
- 二環北捷附設機車位:0.7萬席/日
付費便利:付多少錢?付款怎麼付?什麼時候搭⽐比較便宜?有什麼優惠?例如:
- 付費的便宜性:結合到付費工具的多樣與開放化,而不是只有悠遊卡。
- 付費工具的普及
機車轉乘配套:
- 二環捷運站 P&R 停車空間
- 內環停車配套措施?
- 機車安全也是產業問題,未來運具發展的期待應有更好的討論
僅綜合簡述如上。